AI导读: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聚焦网民关切问题,整治算法滥用,要求企业自查整改,提升算法安全能力。文章探讨算法治理的重要性及平衡个体利益、公众福利和技术红利的关系。

“算法向善”,平台责任重大。

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秘书局联合三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该通知聚焦网民关切,旨在整治同质化推送导致的“信息茧房”、违规操纵榜单、大数据“杀熟”、算法滥用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并要求企业深入自查整改,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近年来,由“算法”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如网络打车、酒店预订时遭遇的大数据“杀熟”、外卖小哥被系统困住等现象,使算法及其平台备受争议。然而,算法本身作为技术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算法并非洪水猛兽,其被认可和应用的过程,正是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打车软件初入市场时,通过出行大数据高效匹配用户需求,优化服务路线,实现了多方共赢。对于外卖小哥而言,算法最初也是用来统筹优化送餐路线的。但后续算法异化,出现了屏蔽数据、诱导加价、要求司机接受“特惠价”等问题。

公众对算法的恐惧源于其被平台滥用,成为个体无法了解、不能参与、难言改变的规则。此次专项行动提出整治“信息茧房”、提升榜单透明度等措施,旨在让平台算法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公序良俗。

正视、治理网络平台算法问题,关乎互联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意见明确引导平台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发展平台经济的重要性,要加强统筹指导。

平台放任不法分子操纵榜单、利用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背后,有经济考量,但这样的算法缺失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将影响平台长远发展。

因此,在平衡个体利益、公众福利和技术红利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合理的算法模型是各方期待。短期而言,这可能需要平台走出舒适区,放弃部分既得利益;但长期而言,只有让技术回归利人本质,平台才能在完善服务和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