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理财费率大战升级,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入战局
AI导读:
年末理财费率大战再度升级,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加入战局,通过降低费率来吸引客户。然而,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引发了行业隐忧。本文将探讨此次费率大战的背景、影响及未来展望。
年末之际,理财市场再度掀起费率大战的狂潮。
广东的投资者赵赵(化名)近期收到了一则好消息,她所投资的某款理财产品将大幅削减投资管理费。以她30万元的理财产品为例,投资管理费从原先的0.2%/年直接降至0费率,每年可节省600元。尽管这笔节省不算巨大,但在当前理财选择有限的背景下,赵赵决定暂时保持现有投资组合不变。
赵赵的经历并非孤例。与以往主要由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背景的理财公司主导费率下调不同,今年的理财降费趋势已扩展至多家中小银行理财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自11月以来,北银理财、宁银理财、渝农商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纷纷加入费率优惠行列。
费率大战的背后,是理财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业内人士指出,近期理财规模增速放缓,加之年底业绩指标压力增大,理财子公司纷纷采取阶段性减费让利策略来吸引客户。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债市波动导致理财公司为投资者保值增值的难度加大,不得不采取更多手段来留住客户。
然而,费率大战也引发了行业隐忧。业内人士担忧,过度的价格竞争可能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减费让利”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理财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
费率大战波及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
过去,岁末降费率揽客的主力多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去年11月,农银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等纷纷推出费率折扣活动,以吸引客户。而今年,费率大战已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扩展到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子公司。
例如,上海农商行近日宣布,自11月27日起,将旗下多款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费降至0费率。宁银理财也在上周连续发布了8份降费公告,涉及旗下多款产品的销售服务费和固定管理费。
此外,部分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甚至在产品发行阶段就开始“卷费率”,如北银理财推出的某款封闭式理财产品,在3个月建仓期结束后,若产品年化收益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产品管理人将不收取当日的固定管理费。
据不完全统计,自11月以来,已有至少7家中小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降低了旗下理财产品的费率,部分产品甚至实现了“0费率”。
理财产品的费用主要包括固定管理费、市场销售费、托管费和浮动管理费。近期,理财子公司的费率优惠主要集中在固定管理费和市场销售费上。
股市分流加速理财内卷
费率大战的蔓延和参与机构的增多,反映了理财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指出,理财子公司降费潮的持续主要是受市场环境和竞争因素的影响。随着理财规模增速放缓和银行年底考核指标需求的增加,银行通过降低起购金额和费率来吸引更多小额投资者和首次接触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近期,由于股市分流效应的影响,理财规模扩张出现了停滞。招商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理财存续规模为29.59万亿元,较前一周回落564亿元。其中,现金管理型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均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财规模年末收缩的趋势将持续,理财子公司年末业绩冲量将面临更大压力。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分析称,从历史数据来看,理财规模在12月份通常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而有所减少。
华南一家理财子公司业务条线人士表示,受存款冲业绩等季节性因素影响,理财子公司在年末通常会出现规模回撤。因此,在11月密集降低费率也是为了提前应对。
他认为,虽然费率不是客户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但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业绩比较基准相近的情况下,费率优惠可以在短期内脱颖而出吸引客户。此外,在债市波动下,理财公司很难为投资者留存收益,只能通过让利手段来留住客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降费是各机构对市场竞争的反映。通过阶段性调降管理费,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有助于机构更好地获客。然而,随着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这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现金管理类产品月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为1.78%,环比下降1BP;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固收类产品过去三个月的投资收益为0.43%,环比下降7BP。已有一批理财子公司因市场波动调低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并开启密集降费模式来安抚客户。
降费潮背后的隐忧与展望
与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相比,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资金实力上相对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卷入降费潮后,它们是否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隐忧?业内对此看法存在分化。
艾亚文认为,长期来看,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内卷降费率可能导致理财机构面临财务压力,压缩利润空间。过度的价格竞争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可能导致理财机构在风控管理、客户服务质量上的投入不足。
从财报来看,部分机构因“减费让利”而制约了净利润的增长。例如,2024年上半年,上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同比增长7.14%,但净利润却大幅下降56.54%。
然而,也有业内专家持更积极观点。周茂华表示,管理费调降对部分机构短期盈利构成一定影响,但预计影响有限。在市场情绪回暖的大背景下,机构可以以量补价。同时,管理费下调也将倒逼机构加大投研投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业内对理财机构降费潮的后续发展仍存在不同观点。周茂华认为,长期来看,为应对行业激烈竞争,机构管理费将是一种重要工具。但激烈竞争将推动资产管理公司提升产品的管理水平,未来管理费将更加市场化。
艾亚文则认为,费率的下降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未来会回归到合理水平。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对费率的敏感度也将不断提高。
普益标准在近期报告中指出,目前来看,费率还有一定下调空间。理财公司的净利润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有让利投资者的空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