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登记对数再创新低,揭示人口结构变化
AI导读:
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降至610.6万对,为1980年以来最低。疫情后补偿性结婚潮结束,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压力、婚姻观念转变是主要因素。初婚年龄推迟、高昂结婚成本加剧趋势,影响未来出生人口数量。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610.6万对,较2023年减少157.4万对,降幅达20.5%,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在经过疫情后的小幅反弹,中国结婚对数再次回归下降的长期趋势,揭示出人口结构、经济压力、婚姻观念的深刻变化。
2023年,受疫情后“补偿性结婚潮”推动,结婚登记数一度回升至768万对。但2024年数据再度下探,表明短期波动难掩长期趋势。从结婚对数和结婚率看,2024年均创下1980年以来最低。
长期追踪结婚数据的人口学专家何亚福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在2024年11月曾撰文预测,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01万对至659万对之间,中间值是630万对左右。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610.6万对,落在他的预测区间。
何亚福指出,中国结婚登记对数自2014年至2022年连续9年下降。2023年回升原因是疫情导致的推迟婚期现象,但2024年下降显示补偿效应结束。
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多样,包括年轻人数量减少、适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初婚年龄推迟、高昂的结婚成本及婚姻观念变化等。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基本因素。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2025年中国15-49岁女性数量将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人,20-39岁女性数量减少1400多万人。
此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结构性问题影响未来人口形势。
初婚年龄推迟也成原因,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分别上升至29.38岁和27.95岁。
婚育观念改变同样重要,年轻一代视婚姻为“可选项”。经济不确定性、职业发展压力及个人自由追求导致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现象。
结婚数下降直接影响出生人口数量。2024年出生人数受“补偿性生育”和龙年生肖偏好影响回升,但结婚登记数减少预示2025年出生人口将继续下降。
离婚方面,2024年离婚登记262.1万对,比上年有所增加,但主要是协议离婚数据,不包括诉讼离婚。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