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深化,推动电力市场建设
AI导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通知,明确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电价。改革引入差价结算方式,对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旨在促进新能源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推动电力市场交易扩围,促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为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引入“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方式,对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2025年6月1日前投产的存量项目,通过差价结算实现电价与现行政策衔接;之后投产的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动态调整,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
业内认为,这是继2021年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的又一重磅新政,将推动新能源发电全面市场化,后续生物质、地热等发电项目也可参照执行。
政策旨在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形成真实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新能源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促进协调发展;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纳入市场,将推动电力市场交易扩围,促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新能源上网电价经历了从标杆电价到市场化机制的转变,目前新能源市场交易电量占新能源发电量的近50%。
2024年1到10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5.0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2016年的17%上升到62%。近年来,随着各地电力市场推进,不同程度推动新能源入市,通过市场形成价格。
此次改革扩大电力交易范围,旨在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能源电量全面入市后,将实现发电侧80%左右装机容量、发电量,用户侧80%左右用电量进入市场。
《通知》明确,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机制,由电网企业按规定开展差价结算。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时扣除差价,确保企业有合理稳定预期。
改革还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实行不同政策,2025年6月1日为划分节点。机制电价确定和差价结算设计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对新能源企业形成正向激励,促进效率提升。
对于终端用户电价,改革对居民、农业用户无影响,工商业用户电价预计基本持平,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地区可能略有下降,后续随电力供需、新能源发展情况波动。
新能源全面入市,有利于反映细分时段供需关系和峰谷价差,但就平均电价而言,总体电力供需关系未变,基本不受影响。新能源占比高地区批发侧电价波动会更大,为储能带来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