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创新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缺口介入机制”,通过多项措施弥补服务缺口,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包括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开发全流程信贷产品、配套地方财政政策、加强业态协同、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等。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2月12日,上海证券报从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了解到,2024年末,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1.3万亿元、1.6万亿元,同比增长7.2%、7.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1932亿元,同比增长23.4%。

据介绍,该行聚焦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中现存的“缺口”“短板”“痛点”,遵循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创新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缺口介入机制”,通过用好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完善配套措施、推动直接融资、搭建融资平台等措施,弥补市场手段难以覆盖的服务缺口,畅通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投贷担保租联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缺口介入机制”被人民银行总行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一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模式,弥补前端引导缺口。创新和擦亮“粤融”“链通”系列品牌,首创“粤科融”支小再贷款专用额度和“智链通”“绿链通”再贴现模式,从前端激励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投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60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的优惠贷款中,近七成为信用或保证类贷款,惠及科技创新型企业1600余家;累计办理“智链通”“绿链通”再贴现71.2亿元,支持智能移动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创新领域市场主体928家。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落地,科技型首贷企业和设备更新项目获得贷款224亿元。

二是开发科技创新全流程信贷产品,弥补中端适配缺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围绕科技成果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成果应用生产三个阶段创新融资产品模式。在科技成果研发投入阶段,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科技研发贷”;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阶段,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技术合同融资模式;在科技成果应用生产阶段,创新推出“创新积分贷”“评级贷”等信用贷款产品。

三是配套地方财政“风补贴息”政策,弥补后端兜底缺口。推动全省各地市不断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先代偿后补偿、灵活调整财政补偿比例等方式与银行共担科技信贷风险。构建“政府+银行+担保”“财政补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增信和快速代偿功能。

四是加强“股贷担保租”业态协同,弥补联动服务缺口。创新构建“股贷担保租”协同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共同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在服务联动方面,采取政府统筹、市场化运作形式,在东莞松山湖试点设立“缺口介入机制”服务工作站。在产品联动方面,探索构建“财政补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联动机制,创新“创投贷”模式。

五是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弥补直接融资服务缺口。联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单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间债券市场培训会,加强业务宣讲和项目推介。联合相关部门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搭建广东企业上市培育信息化平台。2023年以来,广东已有多家科技型企业成功发行科创票据,规模达934.2亿元。

六是注重平台搭建和政策宣介,弥补融资对接缺口。发挥“粤信融”平台信息服务功能,向金融机构推送重点支持企业名单。牵头举办系列宣传对接活动,持续提升科技企业融资便利性和获得感。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