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集采药品落地遇阻,多部门将加强监管推进
AI导读:
广东集采药品落地遇阻,未建立配送关系、合同签订率及供应率较低问题突出。多部门将加强监管,推动集采药品更好落地。医保基金与集采企业直接结算加速落地,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2月11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各批次集采中选药品合同签订和供应情况的通知》。截至1月31日,未建立配送关系的相关信息超1300条;合同签订率较低的涉及17个品规,签订率皆为0%;配送率较低的则涉及200多个品规。自发布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仍未建立配送关系、签订合同或恢复正常供应的,平台将汇总相关信息上报医疗保障部门处理。
自2018年“4+7”带量采购以来,国家先后组织10批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预计2025年国家和联盟组织开展的药品集采品种将达到700个。然而,广东各批次集采药品执行至今,部分中选药品未及时建立配送关系或存在合同签订率、供应率较低等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指出,这些环节指标未完成即为毁约违约,关键在于集采结果分给部分中选企业、产品的量、价让企业无所适从。近期事件表明,相关部门将加强合作,继续推进药品耗材全面集采。
为推动集采药品更好落地,广东省自2023年6月以来每月通报未及时建立配送关系、合同签订率较低及供应率较低的相关企业。截至2025年1月31日,未及时建立配送关系涉及150余个品规,合同签订率较低的涉及17个品规,配送率较低涉及204个品规。
一些企业在多次被通报后开始有所行动,但也有企业反复出现同样问题。业内认为,同一品种不同品规,药企选取一个主力供货的现象仍存在。仲崇明表示,企业这种选择或许迫于无奈,但备供企业也面临困境,集采药可能面临被不良势力围猎的危险。
通知要求相关企业尽快建立配送关系、签订采购合同,确保供应充足稳定。若未在规定时间内行动,将按信用评价等相关规定处理。医保基金与集采企业直接结算正加速落地,多地货款结算周期缩减为30天左右,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增加降价动力。
仲崇明认为,现在到了以集采促进高质量仿制药产业、消费发展的时候,集采原理、机制、工具需完善,结果要做到量、价、质都处于合理区间,集采要参考药物经济学,引导合理竞争。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