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面临诸多挑战。上海作为全国科技金融排头兵,不断探索形成科技金融体系,针对现存问题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在大国科技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国家创新体系步入加速成长的新阶段,当前的科技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上海是全国科技金融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近年来,上海加快了改革试点的步伐,锚定我国科技金融存在的堵点痛点发力,为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积累上海经验,提供上海方案。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在支持创新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微观层面,科技金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我国科技金融模式由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商业银行科技信贷主导,导致供需不匹配。国有资本增值保值的观念使政府资金主要投向风险较低的成熟期企业,而银行稳健运行的理念与科技企业高风险特点相悖。

此外,科技金融各参与方专业能力和视角难以统一,导致资金链与创新链耦合存在摩擦,降低效率。

第二,中观层面,科技金融未能很好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主阵地,但规模有限,政府引导基金和科技信贷缺乏足够的投资对象。

第三,宏观层面,科技金融未得到配套制度和政策支持。科技金融发展需匹配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金融体制方面,顶层设计沟通存在堵点,协同发力能力弱。

近年来,上海科技金融发展生态良好:

科技信贷方面,2023年上海科技信贷余额突破万亿,同比增长52.14%。“3+X”科技信贷系列产品快速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幅增长。

风险投资方面,上海风险投资市场蓬勃发展,整体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支持“硬科技”发展。

资本市场方面,上海培育上市企业成果显著,新三板、新四板蓬勃发展。

科技保险方面,上海利用保费补贴政策分担创新风险,科技保险覆盖范围增大。

上海加快改革试点,针对科技金融体系现存问题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探索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如工银投资联合九智资本等设立AIC纯股权投资基金,缓解供需摩擦。

二是优化国有创投资本,更好引导资金投向未来产业。上海国投公司和科创投集团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运作能力。

三是强化制度设计,为科技金融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上海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构建高水平知识产权强市,颁布改革试点政策。

科技金融上海经验的启示:

(一)政府引导市场,形成科技金融发展合力。政府应承担“投早投小”责任,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探索银行支持科技企业新模式,吸引社会化资本深度参与。

(二)把握产业布局,引导科技金融投向未来产业。政府要有前瞻性部署,壮大未来产业市场主体。

(三)强化顶层设计,为科技金融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健全科技金融监管制度。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