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圳通过推出丰富的“城市文化菜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近3000亿元,文化软实力成为特区新的竞争力。

城市是人文最重要的载体。如果说创新是驱动一个城市进步的动力,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移民城市深圳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凝聚出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一张张展现特区文化的新名片,让曾经有“文化沙漠”之称的滨海城市深圳,逐渐成为汇聚先进设计、时尚创意的文化“蓝海”和“书香倾城”的“文化绿洲”。深圳经济特区不仅在短短的40多年中通过“深圳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还实现了文化崛起,呈现出实力卓然、“文质彬彬”的面貌。文化软实力也成为特区新的竞争力,以文化为支点的“人文经济”,正成为推动特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力量。

从“城市文化菜单”

到2750亿元文化产业

深圳音乐厅演出策划部的苏昊陈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每年60场公益演出再加上近200场商演及活动,把音乐厅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持续不断推出高水平的演出,就是为了满足市民们的文化艺术需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特区新城深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连年推出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文化菜单”,让市民们尽享“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从新春“关爱行动”“亲子科技探寻之旅”、市民文化大讲堂到光影艺术季、无人机和电子烟花秀等表演,从“十峰新春登山”、中国杯帆船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到时装周、设计周、文博会、读书月、“吾城吾歌”民谣歌汇、海洋诗歌季、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初步统计深圳全年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超过7万场次,其中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就有几十项,这意味着深圳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90场次的文化活动。

这份贯穿全年的“文化菜单”,是特区深圳送给市民们沉甸甸的“文化民生大礼包”。为了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文化福利,构建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还初步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十分钟文化圈”,895家公共图书馆(图书室)、32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就了“全城一座图书馆”。88个文化馆(站),7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市、区、街道、社区,加上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各类优质文化设施便捷可达,均实行免费开放并对接市民生活规律错时延时服务,部分场馆还提供24小时服务。

事实上,在不断满足特区居民就近享受多彩文化需求的同时,通过培育文化产业,深圳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多元开放、内外兼修的城市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肌理,也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高品质平台,文化新空间、新场景不断涌现。深圳现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80个,其中“南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评国家级优秀基地,“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4年深圳又新增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近3000亿元。

关键词:深圳文化,文化产业,人文经济,城市文化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