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2024年底,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取得新里程碑,但仍有探索空间。需加强政策引导,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2024年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9%,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布局不断拓展,其网点覆盖率稳步提升,2024年,基础金融服务已实现乡村全覆盖。这一成果不仅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仍有探索和创新的空间。由于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服务时面临较高的成本,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的信贷产品较为单一,加之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仍有待提高,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有限,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进程和速度。

因此,金融业还应在挖掘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上发力,以建设更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应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引导当地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鼓励其创新服务模式,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同时,还应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信用信息支持。

其次,金融机构应在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持续精耕细作。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同质化、单一化较为严重。各地金融机构应聚焦本地农村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状况,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居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型涉农贷款,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创新。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各地金融机构应在加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信贷投放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审批和支付结算等环节的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此外,针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有待提升的现状,金融机构应与相关部门携手,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农村居民对金融政策、产品、服务的认知,提升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渗透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机构应在已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推广适合“三农”发展需求的农险产品,并应持续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提高承保理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农业生产者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技术创新等风险的防范与抵御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建设更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农村金融服务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