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度创新助力产业发展
AI导读:
临港新片区自设立以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形成多个创新案例,新设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制度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助力产业项目快速落地。未来将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聚焦特色产业开展压力测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记者日前在上海临港新片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获悉,临港新片区自2019年设立以来,累计形成营商环境领域创新案例30个、新设企业超11.5万户。2024年,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产值全市占比10%以上,产值规模跃升至全市第3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全市占比20%以上,科技产业类市级重大工程项目占全市1/3。
临港新片区最大的优势是制度创新,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高水平开放。去年6月,上海波音在临港新片区的产业项目试点了包括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用地清单制、以测代验等13项服务,仅用5小时就完成了拿地到开工前相关手续的办理,成为上海首例“当天拿地、当天取证、当天开工”的项目。“波音速度”背后是临港新片区持续推进“集成式”审批、“点餐式”服务等制度创新,不断刷新行政审批“压力测试”纪录。记者了解到,去年,临港新片区编制发布《2024年临港新片区建设项目审改举措清单》。一方面,项目团队根据推进节点,协助企业“点餐式”选用适配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多环节、多事项前置,缩减了70%的审批环节。通过针对共性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助力产业类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处副处长张楠介绍,今年还将聚焦企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开展“地毯式”针对性制度创新,并针对特色产业、业态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全力帮企业解决制度性问题。
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是临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临港持续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要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更加突出跨境和离岸业务的开放创新,尤其是聚焦跨境和离岸金融、离岸贸易、跨境和离岸数据、跨境医疗、高能级航运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力度的开放压力测试,让各类企业在临港真正感受到行政服务更高效、市场机制更完善、国际化规则更成熟、发展成长更快速。强化制度创新案例的复制推广,推动“苗圃”变“森林”。建设好和发挥好功能型开放平台的作用,大力建设航贸数字化平台、数字船供平台、“跨境通”平台,着力打造“数字综保区”,加快拓展电子提单、电子发票、数字船燃加注等应用场景。(经济日报记者李治国)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