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AI导读:
本文阐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介绍了藏粮于地战略的历史渊源和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成果,分析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了从保数量、保质量、保产能、保统筹和保增收五个角度全面发力的措施,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一项历久弥新的长期战略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要坚决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持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大力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土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更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合理利用并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藏粮于地的理念,实际上是对我国悠久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扬。自古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粮食与耕地的关系,不仅致力于增加耕地总面积,还十分关注地力的提升。战国时期,李悝提出的“尽地力之教”,便是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耕作技术来增加粮食产量。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前期,中国粮食亩产量已达到367斤,远超同期西方水平。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地力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休耕轮作和培肥利地等耕作制度,维护土地肥力,这些智慧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农情,作出了坚持藏粮于地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耕地总量保持在18亿亩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2024年粮食总产量更是突破1.4万亿斤大关。稻谷、小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创历史新高,远高于国际安全线。这些成就充分证明,我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成功养育了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藏粮于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和耐心保护好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为此,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总量不低于18亿亩。尽管我国耕地总量仍有空间,但耕地质量不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继续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二是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质量。针对黑土地退化、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三是提高粮食单产,特别是平原主产区的粮食单产。通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四是以大食物观统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的基础上,拓宽食物来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五是以共同富裕的理念保障农民增收。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激发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耕地安全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更关乎文明的存续。面对复杂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我们必须从保数量、保质量、保产能、保统筹和保增收五个角度全面发力,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