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各省份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积极作为,七成省份经济增速超过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大省引领作用显著,多地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稳中有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期,随着各省份陆续揭晓2024年经济成绩单,一幅复杂严峻形势下经济稳步前行的画卷徐徐展开。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双重挑战,各地政府积极作为,加力提效落实存量与增量政策,确保了地区经济运行的总体平稳与稳中有进。值得注意的是,多地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突破,七成省份的经济增速超过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回顾2024年地方经济年报,“突破”无疑成为高频词汇。经济大省作为中流砥柱,其引领作用尤为显著。前六大省份的经济总量合计已逼近60万亿元大关,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广东继续领跑全国,成为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633.81亿元,五年间接连跨越五个万亿元级台阶,经济总量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此外,广东在进出口总额、旅游总收入、海洋生产总值以及经营主体数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长三角地区同样表现不俗。江苏经济总量达到137008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且经济增量为全国之首。浙江经济总量突破9万亿元大关,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5万亿元,民营企业出口实力显著增强。安徽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而上海则成为我国首个经济规模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

在北方地区,山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万亿元大关。四川、河南地区生产总值也分别迈上了6万亿元台阶。此外,湖北、福建、湖南等地经济总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新疆地区生产总值更是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

从同比增速来看,22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跑赢或持平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以6.3%的增速领跑全国,新疆、江苏、湖北、安徽等地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速呈现出逐季加快的特征,为全年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发展之“质”与转型之“效”。2024年,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稳中有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东部地区,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显著提高,工业投资持续增长,技改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领先,新增独角兽企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数量均居全国之首。

中部地区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湖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迅速,高技术产业投资也实现了较快增长。河南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经济发展的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成效日益显现。

西部地区也不甘落后。内蒙古新能源装机率先突破亿千瓦大关,单位GDP能耗下降显著。重庆市在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产业的引领下,工业和服务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

东北地区在面临传统行业支撑作用减弱的情况下,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创下了十年来新高。

谋划部署未来高质量发展

岁末年初,各省份密集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新年第一会、省级两会等,积极谋划部署2025年高质量发展“施工图”。各地纷纷表示将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瞄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并提出相应的重点任务。

“两重”“两新”成为关键抓手。陕西、湖北等地提出抢抓政策机遇,做好项目谋划、对接、推进工作。浙江、上海等地则将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稳投资方面,各地注重优化结构、增强后劲、提高效益。山西提出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实施一批高质量转型项目。山东则围绕重大战略、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储备优质项目,力争更多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此外,各地还积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工作。广东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北京则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20个未来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各地政府综合施策、紧抓落实,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并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经济成绩单公布现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