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消费
AI导读:
本文介绍了我国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措施,以及深化改革、优化支出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今年全国各地政府的工作报告及预算报告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财政政策被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明确信号。为了精准投放宝贵资金,提振消费成为了各项政策中的核心焦点。政府正致力于将促进消费与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后劲紧密结合,旨在构建一个让消费者有能力、有信心、有意愿的消费环境。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近期,随着31个省份的两会相继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纷纷出炉,详细阐述了落实这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福祉的改善。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当前挑战、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必然选择。宏观层面,中央已明确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政策措施。各地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具体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中,尤其是预算报告这一政府收支的“账本”中,可以清晰看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明确信号,彰显了“持续加力、精准发力”的政策导向。
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地方收入增长压力依然较大、收支矛盾突出的现状,中央部署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以及进一步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这些政策将有效支持地方增强财力,加大支出力度。例如,北京市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资金来源,全力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努力实现综合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黑龙江省则提出深入实施财源税源建设行动,以培育壮大优质税源,推动财政收入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各地通过加强财政资源的统筹,增强了保障各项重点支出的底气和实力,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支出方向上,政策更加明确。在财力得到更好保障的基础上,支出必须精准发力,确保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扩大内需被视为战略之举,而提振消费则是重中之重。“支持扩内需”成为今年各地财政支出的重点。从新春文旅活动的火热开展,到各地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如广东的“请到广东过大年”系列活动、安徽的“文旅惠民促消费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文旅活动、新疆的727场非遗展示、艺术展演、冰雪旅游等,这些消费场景背后,是中央和各地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力度促进消费。
治国之道,在于利民。为了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激发消费意愿,各地正统筹相关政策,推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将促进消费与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后劲紧密结合。陕西省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同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江苏省则明确了优化就业补贴相关政策、优化“一老一幼”财政支持政策等具体标准。在中央明确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各地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举措,让居民消费更有底气。同时,各地还加大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乡村全面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在深化改革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重要部署,强调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成为各地预算报告中落实的重要工作。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为例,通过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实现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率。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新年伊始,我国首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与其他宏观政策共同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