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各地国资国企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回升向好。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将聚焦扩大有效投资、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战新产业等内容,推动产业化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近期,全国众多省市国资系统密集召开会议,对2024年度国资国企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精心规划了2025年的核心任务。综合来看,2024年,各地国资国企充分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与“压舱石”的关键作用,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复苏与向好发展。

行业专家指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功能。步入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纷纷聚焦于扩大有效投资、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质量推进国企改革等多个方面。预计今年,地方国有企业将进一步聚焦于主营业务与优势产业,加速实现产业化转型升级,同时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

稳健助力地方经济跃升

稳中求进,持续向好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增至5.28万亿元,同比增长6.1%;营业收入超过2.5万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达到766亿元,同比增长6%。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收3.5万亿元,利润总额2693.5亿元,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年末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四川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达20.66万亿元,营业总收入达2.25万亿元,上缴税费1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5.1%、4%……

从多地国资系统获悉,2024年,多省市以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建设、严格监管防控风险,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稳步提升,确保地方经济在稳定中前进、在稳定中向好。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面对去年我国经济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国资国企切实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与“压舱石”的作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复苏与向好。

此前召开的地方国企改革和监管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覆盖全级次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切实解决制约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同时,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安全支撑能力。

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创新发展

成为核心关键词

随着2025年工作的全面展开,多地国资委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将“扩大有效投资”与“建设创新国企”等作为关键词。例如,湖北省国资委在2025年一季度省属企业扩大有效投资调度会上透露,2024年,湖北省属企业坚定不移地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一大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有效发挥了有效投资的拉动支撑作用。今年,湖北省将合理确定投资计划,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向实体转型,加速战新产业布局;聚焦“两新”“两重”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和申报力度,精准对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方向,争取新一轮重大项目指标,为稳增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浙江省国资委表示,今年将全力发挥稳增长作用,进一步强化目标引领、扩大有效投资、履行战略使命,增强保值增值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力量。同时,将致力于建设创新国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安徽省国资委指出,今年要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带头实现生产经营的回升向好,持续盘活存量资产,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不断培育增长新动能,努力实现“开门红、全年胜”。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主动服务安徽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

“地方国有企业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周丽莎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多措并举。

业内人士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今年国资国企仍需切实发挥带头作用,通过推动国有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稳步提升,助力中国经济在稳定中前进、在稳定中向好。地方国企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仍需在推进稳增长扩内需、助力降本增效、加强预期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

高起点规划下一阶段改革举措

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如何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此前表示,要全面对照任务要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改革目标,同时高起点规划好下一阶段的改革举措。

从地方层面来看,近期北京、上海、广东、河南、吉林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提及了这一改革目标。其中,整合重组、市值管理、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各地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要点。北京市提出,2025年将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海市表示,2025年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30%左右。吉林省将推进吉能集团、交投集团、一汽吉林的战略性重组,做实金控集团主体功能,拓展农发、旅控、吉勤集团的战略性布局,显著提升产投集团、森工集团等企业的经营绩效。

从地方国资委层面来看,安徽省国资委表示,将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探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强企业上市和市值管理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山东省国资委表示,将在改革提速上聚力用劲,开展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评估,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扩面,常态化开展“五控”工作(控机构、控岗位、控总量、控总额、控招录),健全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在监管提效上,将严防债务、投资等各类风险,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依法合规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风险。

周丽莎预计,2025年国企重组整合将更加聚焦于产业链整合,相关举措将主要集中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业内人士还预测,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或将围绕交通、能源、市政、教育、医疗等涉及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的传统产业和地方层面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