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实施来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的举措和效果。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立足于全局和战略高度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旨在打造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且充分开放的全国市场体系,它不仅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需探索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标准指南。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着重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加速融入并主动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通过统一市场规则、政策以及标准规范,旨在实现市场的灵活运作与有效监管,破解市场分割现象,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市场由“大”向“强”的转变。《指引》的出台,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稳定市场预期、以新格局应对复杂局面的切实行动。

深化市场化改革,坚定推进“改革到底”的战略部署

在狠抓落实、精准指引改革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改革落实。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任务,《指引》的推出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为促进规则统一、政策一致、行动协调与监管统一,《指引》提出了方向性、框架性指导及阶段性要求,梳理出具体、可操作、可跟踪、可考核的举措,为各地区、各部门明确了行动指南,加强了正面引导与负面约束,内容详实、细致且精准,有助于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改革目标与任务的落地实施。

在把准重点、深化市场化改革方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市场化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市场体系的统一是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因此,需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开放市场机会、拓展市场空间,并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分割市场及地方保护行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

在直面问题、切实打通堵点方面,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现实问题。建设用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能源等市场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指引,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与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仍存在不规范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指引》建立了覆盖全国、统一通用的行动规则和行为规范,明确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权力边界和行为底线,着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消除影响商品要素资源流动的政策性障碍,拆除隐形篱笆,打通制约市场联通循环的卡点、堵点、难点,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基本保障,维护和促进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作用。

稳定市场预期,以统一大市场全面激发市场潜能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指引》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从基础经济制度层面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举措。通过进一步保护、维护、促进市场,持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市场,有助于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增加机会、增强韧性,进而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在“降成本”稳预期方面,通过《指引》的实施,各地区各部门需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是市场预期由弱转强的关键。坚持依法行政、简化行政程序、优化政务服务、实施公平公正监管,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因素,破解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公平竞争,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预期收益、充分释放市场动能、深度激发市场活力,进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刺激有效投资、扩大投资规模、提振投资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拓市场”稳预期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在于进一步拓展市场主体的市场半径和市场空间,扩大市场决定性配置资源的作用范围。《指引》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消除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破除地方行政约束,消除人为障碍,进一步扩展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优势作用的空间范围,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潜力,提升应用场景的丰富度和创新效益的放大优势,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引导长期市场行为,鼓励战略投资,激发耐心资本。

在“增机会”稳预期方面,通过统一基础制度、市场设施、要素资源市场、商品服务市场以及市场监管,管控地方保护行为,消除市场分割、市场阻隔、市场卡点、循环堵点等人为因素,打通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促进准入畅通、规则一致、设施联通、监管协同,有助于全面深度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成长,扩大市场规模,扩展市场功能,提升市场效能。在此基础上,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机会选择,增加市场机会,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链接、分工协作以及创新发展。

在“强韧性”稳预期方面,根据《指引》的相关规则,进一步将大市场建成强市场,有助于壮大市场主体、深化市场逻辑、密切市场联系、拓展内需空间、扩展市场规模、增强市场纵深、增多市场机会、提高市场韧性,巩固和提升超级市场规模优势,进而增强市场主体对冲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增强市场韧性和经济韧性,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

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以新发展格局开创未来新篇章

当前,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相互交织,持续加剧我国现代化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挑战性和严峻性。尽管我国经济基础稳固、优势众多、韧性强劲、潜能巨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未变,具备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持续向好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然而,立足现有基础、用好发展优势、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应对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把握发展战略的主动权,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明确方向和坚定行动,主动化解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着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开创新局来稳定大局、应对变局。

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治理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凸显,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为稳定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客观上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坚定性和确定性,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建成强市场,对冲和化解国外市场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市场优势,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力量。

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提升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拥有超大规模、强大增长潜力、无限生机活力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基础。聚焦于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指引》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相关举措,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和“统一性”优势,增强驾驭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外部环境越是不确定、不稳定,越是要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一招和重要法宝,越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引》致力于破除自我封闭的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务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集聚资源、激励创新、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创造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增强以新局应变局的发展底气。落实《指引》,需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互促联动中提升开放能力。以畅通的国内“大市场”“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资本、企业,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更多发展机遇,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会和成果,进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