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了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进展信息,截至2月9日,已有至少16个省份、238个地区提及债务化解相关信息。2025年以来,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已达3780亿元,有望进一步为地方政府松绑减负。

近期,全国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陆续披露了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最新进展。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已有至少16个省份、238个地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债务化解的相关信息,并展示了2024年度债务化解的显著成果。

此外,自2025年以来,地方政府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迅速扩大,累计已达3780亿元。这一举措被业内专家视为地方政府“松绑减负”的关键一步,有望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化债成果遍地开花

从具体实践来看,多地政府在化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降66.5%,8个旗县实现隐性债务清零。九江市武宁县则积极争取中央化债资金14.08亿元,成功提前四年偿还隐性债务,同样实现清零目标。

同时,多地政府债务风险等级实现“降色”。松原市在辽宁全省率先完成隐性债务清零,债务风险等级由红转绿;南通市通州区通过争取置换债券额度60.5亿元,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由“橙”转“黄”;鹤岗市绥滨县化解政府债务3.5亿元,债务风险等级也降至绿色区域。

此外,淮南市和四平市等地均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债务规模大幅下降,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中证鹏元研发部副总经理袁荃荃表示,随着“最大力度化债”方案的深入实施,大部分地方最终将实现隐债清零的目标。

然而,袁荃荃也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的下降不仅取决于化债工作的进展,还与各地的区域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化债进展将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分化态势。

置换债发行步入快车道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债置换隐性债务有助于降低尾部风险、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成本和改善流动性。目前,将隐性债务置换为显性债务已成为最主要的债务化解方式。

据悉,置换隐债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主要分为两种:置换隐债的新增专项债和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券。根据新一轮化债安排,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化债;同时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主要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实现。

数据显示,2024年用于置换隐债的新增专项债券共计发行8798.76亿元,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在年底前全部落地。进入2025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行节奏进一步加快。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和陕西省等地相继发布隐性债务置换地方债发行公告,预计发行规模持续扩大。

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预测,2025年地方债发行节奏或将前置,2万亿元置换债或于上半年甚至一季度集中供给。

地方财政迎来新机遇

随着置换政策的深入实施,地方财政有望进一步“松绑减负”。当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持续下降,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中证鹏元国际分析师左一鸣认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再融资能力增强,平均融资成本有望继续降低。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指出,新一轮化债政策在缓解债务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化债政策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节省了利息费用,释放了地方政府促进投资、提振消费、支持科技创新等的空间。此外,政府债务结构的变化还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金融环境。

除了“财政化债”模式外,“金融化债”也是地方债务化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相关政策的督促下,“金融化债”有望在新一年加力推进。

展望未来,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工作仍需持续努力。冯琳建议落实好已有的化债政策、加大融资平台压降力度、强化债务风险管理等。同时,袁荃荃强调,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提升其造血能力,为化债提供增量资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相关图表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