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正式成为首座GDP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1.8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3.4%,引领经济新飞跃。上海市将继续扩大开放,推进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中国首座GDP突破5万亿元大关的城市已经正式揭晓——上海。

  2025年1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联合发布了《2024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53926.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这一数字标志着上海正式迈入5万亿元GDP城市行列。

  早在2025年1月15日召开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已透露,预计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将增长5%左右,经济规模迈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如今,这一预测已经成为现实。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GDP突破5万亿元,不仅稳居国内城市首位,而且在全球经济中也名列前茅,其单一城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阿联酋、南非、丹麦、以色列等众多国家,在全球GDP排名中位居第21位。

  领跑全国的经济引擎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数据,2024年,上海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达到53926.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9.70亿元,同比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637.57亿元,同比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高达42189.44亿元,同比增长5.7%。

  在取得GDP突破5万亿元、领跑全国城市的同时,上海的经济建设也在科创、金融、贸易、航运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上海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2.5万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0.7亿元,同比增长7.2%。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2024年上海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到3650.30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额分别增长了13.1%、25.0%和43.4%。

  在贸易方面,上海也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坐稳了全球城市进出口总额的“头把交椅”。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城市首位。

  航运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3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吞吐量超过5000万国际标准箱的世界大港。其中,集装箱水水中转量达3169.1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5%。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市GDP突破5万亿元意义重大。这标志着上海市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并有望带动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

  三大先导产业的崛起

  上海市GDP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三大先导产业的蓬勃发展。据上海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3.4%。

  为了更好促进这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在2024年推出了总规模达100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该基金旨在推进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本的协同联动,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支持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生态。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24年年底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年底将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并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

  上海市之所以选择发展这三大先导产业,是基于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和战略前瞻等多个方面的考虑。这三大产业不仅自身成长迅速,而且还可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海市将GDP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

  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上海市将继续扩内需、稳外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上海市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未来,上海市可以借助产业生态圈模式引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以全链式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引领能力。同时,上海市还将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激发企业活力。

  除了上述三大先导产业外,上海市还在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进行了诸多布局。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上海市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目前,上海市已经聚集了包括傅立叶、开普勒等在内的多家人型机器人企业,同时相关配套设施也在加速落地。此外,上海市低空经济也在加速“起飞”,上海机场集团等六大国企联合成立了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

  展望未来,上海市将继续扩大开放,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大力推进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经济图表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