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河南农商银行筹建工作获批,标志着河南省联社改革迈入新阶段。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相关计划,改革质量和稳定性备受关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消息显示,河南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已正式获批,标志着河南省联社改革迈入新阶段。这是继江苏、江西之后,今年第三个成功落地的省联社改革方案,同时也是河南省联社改革“变奏”后取得的关键性突破。

步入2025年仅一个多月,已有三地省联社改革方案尘埃落定。金融行业专家指出,作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核心任务,今年省联社改革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但需强调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重要性。

河南农信“二次改革”方案获批实施

依据2024年7月底河南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公布的《关于组建河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河南农商联合银行、郑州农商行等25家法人机构计划通过新设合并方式,共同组建河南农商银行,并由新成立的河南农商银行承接这25家法人机构的所有债权和债务。

此举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7月发布的《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中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措施中明确提到“推进河南农商行组建,统筹推动中小银行机构清收不良资产、清理问题股东、多源补充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改革方案距离河南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尚不足一年,当时曾令众多业内人士颇感意外。按照“一省一策”的指导原则,河南农商联合银行的初步改革方案于2022年11月获批,并于次年6月进入筹建阶段,同年10月和11月分别召开了创立大会暨股东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揭牌仪式,成为继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之后第二家正式落地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

当前,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包括河南在内,全国已有九地省级农信机构改革方案获批(或正在筹建中),主流模式分为成立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和省级农商银行两种,其中前者占据多数。除河南外,仅海南和辽宁选择了省级农商银行模式,且辽宁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两步走”战略。

与河南前后选择不同的改革路径不同,辽宁省联社改革的第一步是将沈阳农商银行与30家农信联社合并组建辽宁农商银行,第二步则由辽宁农商银行吸收合并25家农商银行(以及相关农商银行主发起的11家村镇银行)。

针对这两种模式,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表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有助于集中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并打造统一品牌形象,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部分经营区域较小、机构数量少或高风险机构较多的省份,则更适合选择省级农商银行模式。

农商联合银行与省联社均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经营功能,并保持两级法人地位。董希淼指出,这一模式能够理顺股权关系(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除外),改变股权与控制权的悖论;同时,能够增强资本实力,提高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与省联社相比,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的资本金规模更大。此外,该模式还有助于申请更多业务资质与牌照,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小法人,大平台”的作用。“当然,这背后还需要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如批准农商联合银行发起设立理财公司等。”他强调。

河南农信由两级法人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转变为一级独立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模式,这一变化被视为当地独特地域发展特点和机构风险状况决定的。

据河南农商联合银行2024年10月发布的招聘启事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河南农商银行系统共涵盖135家市县农商银行(农信联社),拥有在岗员工4.55万人,营业网点4286个,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乡(镇);资产总额达2.6万亿元,存款余额2.19万亿元,贷款余额1.29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和市场份额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

河南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提到,要加速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完成河南农商银行组建工作,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加快

自2022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打响新一轮省联社改革“第一枪”以来,省联社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多地推进,其中九省份已确定改革方案。

具体来看,除河南农商银行外,还包括海南农商行、辽宁农商银行,以及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其中6家已挂牌成立,3家在2024年正式开业。

此外,甘肃、贵州、湖北、内蒙古等多地也曾公布过改革方案。从最新进展来看,不仅河南,多地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均提及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计划。在省联社改革方面,江西提到要推动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挂牌开业;贵州提到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落地,组建贵州农商联合银行;新疆提到要积极筹建新疆农商银行。

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以农信机构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具有农村覆盖范围广、数量众多、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的年度监管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的六大监管重点任务,“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依旧位列首位,而2024年则提出“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会议强调,要坚持上下统筹、分工包案、凝聚合力,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促进治理重塑、管理重构、业务重组,相比2024年“推进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的工作要求,也有所调整。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包括省联社改革在内,今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节奏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省联社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的质量也日益受到关注。

例如,在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模式下,董希淼建议,地方相关部门应避免“一并了之”的简单思维,在组建省级农商银行之前进行全面论证,并充分听取农信机构的意见,以防造成新的风险隐患。他还强调,各地在推进改革时应充分考虑,确保改革方案的稳定性和效果。

而在设立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农信系统内中小银行希望保持“独立”的声音。董希淼认为,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一省一策”等原则推进农信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符合监管导向和实际需要。但对于大多数农商银行(农合银行、农信联社)而言,并没有从省级机构(平台)独立出来的必要,也难以具备这样的能力。他建议,多数农商银行应正视并合理利用农信系统“小法人,大平台”的体制性福利,同时,新的省级机构也应提升协调和服务能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