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1月物价数据,CPI同比上涨0.5%,环比上涨0.7%;P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受春节因素影响,CPI涨幅扩大,但环比涨幅低于季节性。PPI同比下降,工业品价格仍处弱势。展望后期,CPI同比涨幅或小幅回落,PPI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国家统计局于2月9日正式发布了2025年1月份的物价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5%,环比上涨0.7%。

  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在1月份同比均下降了2.3%,降幅与上月持平;环比则均下降了0.2%。

  CPI同比涨幅扩大,但环比涨幅低于季节性水平

  受春节因素影响,1月份全国CPI涨幅有所扩大,环比由上月的持平转为上涨0.7%,同比涨幅则由上月的0.1%扩大至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连续第四个月回升,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0.6%,涨幅均较上月有所扩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指出,同比来看,服务和食品价格受春节错月影响涨幅较大,同时汽油价格回升,共同推动了CPI同比涨幅的扩大。从环比来看,服务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导致CPI环比由平转涨的主要因素。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前夕居民储备年货增加,以及多地气温下降影响农产品生产与储运,推动猪肉价格止跌回升,并进一步推升了鲜菜、鲜果等短周期食品价格。在假期效应的带动下,居民旅游热情高涨,消费意愿上升,推动了旅游、文娱、餐饮等服务消费的放量,带动服务价格环比上升0.9%,涨幅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春节期间居民消费热情较高,叠加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的启动,交通工具、家用器具等耐用消费品价格表现好于季节性。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认为,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源于春节错期效应下食品、服务价格同比涨势加快,以及近期国际油价、金价的较快上行。

  然而,冯琳也指出,当月CPI环比涨幅低于季节性水平,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依然比较明显。这背后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影响居民消费信心,以及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行也对居民消费能力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为后期政策面加大促消费力度提供了空间。

  冯琳进一步表示,1月CPI环比上涨0.7%,涨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但较过去10年“春节月”平均涨幅低0.3个百分点左右。这一方面源于当前商品和服务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则是市场需求不足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背后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另外,2024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增速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PPI同比下降,工业品价格仍处弱势运行状态

  受春节假日等因素影响,1月份工业生产处于淡季,全国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2.3%。

  冯琳认为,PPI环比加速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假期对制造业生产和建筑业活动影响较大,进而对工业品需求端形成下拉效应。当前工业品价格仍处在弱势运行状态,核心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回暖对工业品价格的拉动作用有限。

  温彬也表示,1月是工业生产淡季,叠加今年春节假日提前,影响了PPI的表现。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2%。受春节长假及低温天气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基建项目部分停工,建材等需求回落,导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春节期间煤炭供应保障有力,电厂存煤较为充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而国际定价的原油上行,则带动了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的上涨。

  温彬还指出,生活资料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持平,出现边际改善,显示消费端的回暖对出厂价格有一定修复作用。

  从环比来看,P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生活资料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持平。

  冯琳认为,今年春节在1月底,员工休假、特别是农民工放假返乡对制造业生产和建筑业活动影响较大,进而对工业品需求端形成下拉效应。

  冯琳还表示,整体上看,当前工业品价格仍处在弱势运行状态,核心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回暖对工业品价格的拉动作用有限。背后是本轮财政化债政策力度很大,但对地方政府稳增长能力的提振效应还需要一段传导时间,而楼市改善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也尚未传导到房地产投资端,因而需求回暖对工业品价格的拉动作用有限。

  2025年CPI整体或仍将处于偏低水平

  展望下一阶段,温彬预计CPI同比涨幅或将小幅回落。伴随春节假期结束,旅游出行、餐饮、电影等消费将有所回落。春节过后,肉类需求回落,叠加豆粕与玉米等主饲料价格处于低位,预计猪肉价格将走弱,鲜菜鲜果等也将因气温回升价格下降。

  温彬还表示,在PPI方面,受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放缓、全球需求趋弱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整体回落。但春节后工业建筑业逐步复工复产,增量政策渐进显效,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边际修复,叠加“抢出口”持续,有望推动国内工业品价格回升。预计PPI同比降幅将有所收窄,但走出负区间仍需时日。此外,特朗普上任后带来的经贸环境不确定因素大增,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温彬总结道,总体看,由于国内需求仍然偏弱,居民消费信心较低,经济中存在负产出缺口,导致物价企稳缺乏有效需求支撑。政策仍需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并配合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以提振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扭转市场主体预期、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冯琳则认为,2月春节错期效应逆转后,CPI环比将由升转降,同比则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负增长。受上年同期价格基数下行影响,2月PPI同比降幅将收窄。后续PPI同比能否较快转正,将主要取决于2025年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效果,其中房地产支持政策的影响最大。

  冯琳最后表示,总体而言,2025年宏观经济能否摆脱低物价局面,将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何时实现趋势性止跌回稳、外部贸易环境变化对消费信心的影响以及今年宏观政策在促消费方面的加码力度等。预计2025年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资金规模将扩大1倍,后期也不排除在全国范围内较大规模发行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将促消费范围由耐用消费品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可能。2025年楼市支持政策也会继续加码,着力推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对居民消费信心影响最大。整体上看,2025年CPI整体还会处于偏低水平,这将为实施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供较大空间。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