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中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强调了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提出了因地制宜、多方参与等关键策略,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需先行。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地区全面布局与系统设计的综合性工程,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关键领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强调,需优化乡村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优先实施既便利村民生活又能促进农业生产的项目,并倡导农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的全过程,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进大规模拆迁和建设。

从实践层面观察,部分地区的村庄规划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村庄仍处于无规划、自由发展的状态。即便一些地方已编制了村庄规划,但这些规划往往存在明显短板,实用性不强。例如,部分村庄规划未考虑区域差异,简单复制粘贴其他地区的模式,导致村庄建设风格不伦不类。还有一些村庄规划盲目追求高大上,脱离村庄实际,未对接实际需求,最终使得规划难以执行,只能成为墙上的装饰。

村庄规划作为一项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工程,其编制应以实用、有效为导向,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面对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流失、产业升级等多重挑战,村庄规划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村庄建设走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村庄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编制规划时,应优化资源配置,兼顾规划的可行性和前瞻性。各地在编制村庄规划时,不能局限于村庄本身,而应在摸清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坚持县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充分考虑村庄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科学调整和优化县域内的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配置,统筹谋划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形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县域整体优势。同时,还需充分考量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制定出既符合村庄实际情况又满足村庄发展需求的规划方案。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立足村庄发展基础,按照按需、分类的原则有序推进。各地应充分结合村庄发展需求,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村庄特色,依据特色确定产业方向,依据产业方向确定发展路径,再依据路径制定具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乡村空间设计应充分展现农村特色,从大地景观、村庄风貌、重要建筑等多个层面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情美景,实现各美其美,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例如,江苏南京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针对该市545个行政村中有需求且具备条件的463个村,按照简易版、基础版、深化版三种类型,差异化确定村庄规划编制深度,以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新风貌。

多方参与是村庄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的包容性。在规划编制前,应广泛听取村民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确保规划符合各方的普遍意愿和需求。在规划编制阶段,可以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建言献策。在规划实施阶段,还应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成立监督委员会,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村庄规划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