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成效显著,“保交房”任务圆满完成
AI导读:
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共同创立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历经一年实施,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过5万亿元,保交房攻坚战实现住房交付373万套。政策层面给予较大力度支持,释放了明确信号,增强了市场信心。
一年前,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携手,于2024年1月共同创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历经一年的深入实施,其成效在蛇年新春之际得以揭晓,同时,“保交房”战役的年度成绩单也随之公布。
2月5日,据权威媒体报道,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负责人在受访时透露,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范围内被纳入“白名单”的房地产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已突破5万亿元大关,且保交房工作成功实现了373万套住房的顺利交付,圆满达成年度预定目标。其中,万科作为行业标杆,其保交房进度尤为显著,全年共交付住房超过18万套,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保交房任务。从各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反馈的情况来看,万科房地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白名单”制度为其提供了坚实的融资保障,有力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与交付。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各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推动下,“白名单”所提供的支持资金已迅速到位,各类项目均可纳入其中,这充分展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同时,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提及万科的保交房情况,也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清晰而积极的信号,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
“保交房”任务圆满收官
自2024年初以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便成为房地产市场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1月12日,相关文件正式下发,2月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相继召开会议,对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回顾2024年的楼市政策,“517”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
5月17日,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隆重召开,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会上强调了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和政治性,要求全力以赴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扎实推进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他要求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切实承担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再贷款政策等作用,为城市和房地产企业提供有力指导与支持,确保保交房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同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收储存量房等。
10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介绍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建立了国家、省、城市三级协调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白名单”,并要求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贷必贷”,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商业银行已按照审批程序通过了5300多个“白名单”项目,审批贷款金额接近1.4万亿元,这些资金正根据项目工程进度陆续发放到位,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交付。而根据最新数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已远超5万亿元。
此外,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房地产行业再次强调了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加快推进存量商品房处置工作。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防范风险一直是近年来房地产管理的核心任务。如果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影响金融和上下游行业,还会导致居民预期减弱、财产收益下降、就业受到冲击,进而对内需和消费信心与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防风险”如何持续推进?
严跃进向记者分析指出,当前“保交房”工作已在政策层面得到了有力支持,这有助于恢复消费者信心。然而,从房企角度来看,“白名单”项目的资金虽已到位,但销售端数据修复依然乏力,这可能会对房企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9%,销售额同比下降17.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降幅更为显著。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企业排行榜》显示,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30.6%,且各阵营企业数量均有所减少,显示出房地产市场整体仍面临较大压力。
李宇嘉指出,在过去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采用“高周转”模式,而现在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再加上偿付债务等集中性现金流支出压力巨大,导致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他认为,只有房地产需求端实现止跌回稳,资不抵债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同时加大存量收购和盘活、资产重组的力度,才能维持房企现金流的平衡。
会议还提出,有关部门正积极推动各地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大收回收购闲置土地力度,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同时,持续协调金融机构综合运用贷款、债券等金融工具,多渠道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持房地产行业融资稳定。
严跃进认为,今年政策层面将继续发力“保交房”工作;而企业层面则需进一步改善治理结构、提升销售业绩以增强市场信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原文链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