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局,旨在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在粤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此举将加强民营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为民营企业提供更直接、精准的政策支持,助力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

在中国经济龙头省份广东的“新春第一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正式宣布,省发展改革委已成立民营经济局,此举旨在大力扶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在粤蓬勃发展。

作为全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大关的省份,广东的民营经济持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广东全省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数量已突破1900万户,稳居全国首位。其中,民营经济主体总量高达1837.87万户,占比高达96.48%,同比增长5.34%,彰显了广东民营经济的雄厚基础和强劲增长势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所长胡彩梅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局,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原则的重要体现,不仅凸显了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广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将增强民营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稳定性,构建更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大信心。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稳住并放大民营经济效应,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现代化,探索“市场+政府”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其他省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民营企业将迎来更直接、更精准的政策扶持

长期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于2024年1月印发实施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涉企政策法规,以完善民营经济服务和保障机制。在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艾学峰强调,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强有力支撑。广东将全力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将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近年来出台的“技改10条”、“制造业降成本10条”、“科技金融15条”、制造业单项冠军奖补、专精特新“小巨人”奖补等一系列有力政策,并结合国家“两新”“两重”工作部署,积极谋划增量政策,为企业发展谋取切实利益;将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广东民营经济局的正式成立传递出三重重要信号:一是表明广东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至更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政府未来将更加聚焦民营企业的需求和发展难题,实现从传统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向更加注重微观主体服务和问题解决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向社会、企业和投资者释放出广东省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鼓励民营企业大胆发展。

胡彩梅进一步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民营经济局的成立有助于消除民营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减少观望情绪,增强投资与扩张信心,促进资本流入,加大创新投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民营企业将获得更加直接、精准的政策支持。过去,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分散在多个部门,企业难以快速找到政策对接窗口。民营经济局的统筹将极大降低民营企业获取政策支持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和执行成本。从长期来看,这将有利于广东省营商环境的优化,政府通过更加精准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推动民营经济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

尽管广东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高达96.48%,且在产业发展、就业贡献、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前民营经济仍面临宏观环境、市场竞争、融资难度、政策执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影响着企业的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胡彩梅表示,一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许多民企依赖出口,但海外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竞相加征关税、开展反倾销,导致出口型民企面临订单减少、利润收缩等问题;中美科技竞争加剧,部分关键产业链受限,芯片、高端制造设备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定,影响了广东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二是市场竞争“内卷”现象加剧。广东民营经济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同质化竞争、毛利率下降等问题,企业盈利下降进一步制约了创新投入和转型升级。部分民营企业加快探索“出海”发展,但面临对海外市场不熟悉、风险大、配套不完善等难题。三是转型升级压力大。广东省部分民企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利润率偏低,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数字化转型难度大,难以吸引高端研发人才,导致创新能力受限。

针对如何进一步帮助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问题,胡彩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增强政策稳定性,给予民企长期发展预期。制定长期稳定的民营经济支持政策,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加快构建“省级政策指导、市县级精准落地”的机制,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变动和误差。加强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政企对话会议,听取企业诉求,形成“快速反馈、精准优化”的政策执行模式。二是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市场公平竞争,确保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的社保缴费、环保等方面的支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财产和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的保护,防止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防范“远洋捕捞”等现象。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也表示,当前广东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仍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传统产业创新不足、附加值低、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规模小、信用评级低、政策落实不到位、知晓度低、执行衰减以及数字化转型困难等挑战。他建议,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宣传和监督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

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服务业成民营经济主力军

数据显示,广东省民营经济主体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1.42%、11.65%和86.94%,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八成,服务业集中了大量的民营经济主体。具体来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宋向清指出,在实体经济数量上,广东省民营经济主体在第三产业占比超八成,服务业成为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在实体经济行业分布上,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在市场布局上,广东省外向型民营企业占比较高,出口导向型企业比较集中。在企业规模上,广东省民营经济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呈正态分布,结构较为合理,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胡彩梅表示,广东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呈现出“第三产业占比高、制造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分布不均”等特点。在区域发展上,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是核心增长引擎,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先进制造、科技服务、金融科技企业。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民营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业层次较低。深汕、广清等都市圈正在崛起,但仍需加强产业承接能力。她建议推动珠三角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鼓励粤东西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溢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梯度转移;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加强港澳、深圳、广州的金融、科技合作,形成更强的国际化产业链。

总体而言,广东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支撑稳固,新兴产业成长迅速。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包括: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深化数字经济发展,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全球产业链整合,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原文链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