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
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近日发布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等因素,预测不同车型赔付成本并进行分级,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旨在提升保费厘定准确性,减少信息不对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近期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并构建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为新能源车险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究竟是何方神圣?该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综合考量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的市场价格、常见的维修项目工时等多个维度,对不同车型的赔付成本进行科学预测,并据此进行风险分级,进而与商业车险的保费水平实现挂钩。
值得注意的是,低速碰撞通常指的是车辆在时速约为15公里左右时发生的碰撞事故。鉴于大部分车险赔案均与低速碰撞息息相关,因此,低速碰撞试验结果在保险车型风险分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追溯历史,这一制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瑞典,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保险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亚洲的部分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采纳了这一制度。例如,在英国,若车型未经低速碰撞试验,保险公司将仅提供强制险承保,而非商业险;在德国,对于那些未进行风险分级的车型,德国保险行业协会则建议保险公司按照最高风险等级来承保。
随着中国汽车和保险行业的蓬勃发展,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具备推行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的坚实基础。
那么,这一制度的建立将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首先,从保险行业的角度来看,该制度将显著提升保费厘定的准确性。数据作为风险测算和车险定价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新能源车的数据积累时间相对较短,且随着车型迭代加速、造车技术和维修体系的日新月异,历史数据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的引入,无疑将为现有的定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定价要素,提高新车型风险定价和保费厘定的精度。
其次,该制度还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车辆维修的经济性。车型结构风险、零配件价格等因素是决定车辆维修成本高低的关键所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车辆的保费水平。据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主流汽车品牌常用配件价格普遍上涨,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的建立,将帮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车型在低速碰撞试验中的表现、维修经济性和预估保费水平,从而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记者张千千,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