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陆铭教授分析了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外部威胁与内部挑战,提出加强沿海地区产业竞争力、让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向内陆转移、提高内陆劳动生产率、改善营商环境及帮扶出海企业等策略,以应对产业链转移的挑战。

陆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民建上海市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近期就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发表了深度见解。

随着美国政府换届,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对美更高出口关税的潜在威胁,这可能对部分出口企业构成向东南亚等地迁移的压力。长久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寄望于沿海地区的产业链能够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以缓解企业外迁的压力。然而,实际情况显示,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大数据监测进一步揭示,尽管部分制造业下游企业转往东南亚,但并未带动上游企业大规模出境转移。相反,随着下游企业需求的恢复,中国内地的上游企业迎来了恢复性增长。因此,加强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对于维护国家产业链安全至关重要。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大量产业依然依赖出口。海运作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运输方式,加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的庞大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效应,降本增效显著。同时,贸易、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强大,使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集聚优势难以被内陆地区取代。尽管欧亚铁路连接了中国和欧洲,但陆上运输成本远高于海运,且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北美、日本、韩国等无法通过铁路连接。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与中国间的货物运输也主要依赖海运。

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正推动生产要素向市场化方向配置,这有可能强化沿海地区的优势。过去,沿海地区受户籍制度影响劳动力流入受限,建设用地指标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然而,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出台,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有望得到遏制,进而形成内陆地区的不利竞争条件。此外,内陆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营商环境不够法治化市场化,也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

在人民币统一货币区的背景下,内陆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于沿海地区,导致其在国内外贸易中的价格竞争力受限。因此,提高内陆地区竞争力需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无产业集聚优势的内陆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应促进劳动力转出,实现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同时,内陆中小城市的劳动力会在一些区域性大城市周围集聚,形成增长极。产业链转移也主要发生在内陆大城市及周围都市圈范围。

针对当前局面,陆铭教授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出口导向型产业在沿海地区的要素配置保障,延缓劳动和土地成本上升;二是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是否向内陆地区转移;三是提高内陆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力转出,实现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四是持续改善内陆地区营商环境,加强法治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以吸引企业;五是对出海企业进行帮扶,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外环境。近来的大数据监测显示,转往东南亚的下游企业并未拉动上游企业同步出境,反而随着需求恢复带动了中国境内上游企业的增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及链接信息保留原样,未做改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