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反向讨薪”引关注: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全面落地
AI导读:
随着上市银行2023年度经营业绩披露,金融机构对员工实施“反向讨薪”现象引发关注。多家银行已建立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旨在防范风险、规范公司治理,但相关劳动争议也逐渐增多。
随着2023年度上市银行业绩的陆续公布,金融机构对员工实施“反向讨薪”的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年报显示,多家上市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已建立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该制度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2023年共涉及4415人,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总金额高达4329万元。
事实上,“反向讨薪”并非新事物,而是监管规定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披露的加强,这一现象才逐渐为公众所知。该制度严谨地称为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涵盖固定薪酬、可变薪酬及福利性收入三部分。其中,可变薪酬,特别是绩效薪酬,若员工在任期内出现重大风险损失,金融机构有权追回,无论员工是否已离职或退休。
这一制度符合金融运行规律,因为金融风险往往滞后于实体经济风险暴露。为解决员工绩效薪酬支付期限与业务风险持续期限不匹配的问题,监管部门要求承担重大风险及风险管控职责的人员,其绩效薪酬的40%以上需延期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这旨在使薪酬水平与风险成本调整后的经营业绩相匹配,同时兼顾薪酬激励与金融机构的持续能力建设。
“反向讨薪”制度有助于防范员工的激进经营和违法违规行为,避免员工产生“赚一笔就跑”的心态。历史上,由于激励约束规则不健全,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员工曾出现激进经营、违法违规行为,引发重大金融风险,最终由公众承担后果。因此,该制度对于规范公司治理、绑定员工当期利益与集体长远利益、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该制度的逐步落地,相关劳动争议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如何认定员工职责内的风险损失事实上。因此,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薪酬监管规定的同时,还需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明确风险认定标准,以更好地约束和激励员工,实现当下与长远、发展与安全的统筹,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