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市民群体面临多重难题。2024年普惠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满足新市民多样化金融需求方面。通过定制化服务、金融科技赋能和跨部门协同,普惠金融精准对接新市民需求,为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文/李德尚玉 21世纪金融研究院普惠金融课题组总监雷椰研究员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市民”群体涌入城市,他们在拥抱城市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如何为这一庞大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成为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4年,我国普惠金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扩大服务覆盖面、满足新市民多样化金融需求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征集活动中,虽然服务“新市民”的案例相对“小众化”,但仍吸引了29家单位积极参与,提交了29份案例。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8份优秀案例脱颖而出,涵盖了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地区,其中银行机构案例占据主导地位,共有7例,展现出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方面的积极作为。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21世纪金融研究院发现,普惠金融在服务“新市民”方面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定制化服务精准对接多样化需求。面对新市民群体多样化、小额化、短期化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例如,厦门银行推出的“新市民贷”、“新市民安居易”等贷款产品,有效缓解了新市民在创业、就业和居住方面的资金压力。中国银行则针对新市民“双创”需求,打造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惠创贷’”专属产品体系。此外,天津农村商业银行也根据新市民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专属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在养老金融领域,上海银行通过“养老院+互联网医院”的创新服务模式,为新市民老年群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医疗与养老服务,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还为新市民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度。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邮储银行通过创新的新市民客户标签体系,结合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了对新市民群体的精准画像和精准服务。厦门国际银行则在手机银行APP中上线了“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新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线上金融服务。

  跨部门协同形成服务合力。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河南省国开行分行通过与政府合作,支持康养集团建设省级养老平台,推动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则与政府部门、合作银行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创业担保政策的落地实施。这些跨部门协作的成功案例,为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协作,普惠金融将在服务新市民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普及性和精准性,普惠金融将为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普惠金融信息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