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年伊始,科技创新领域新动向频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组织效能,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新年伊始,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动向层出不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下崭新的篇章。

随着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明确了对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基金资助项目的特别支持政策。与此同时,S10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江西成功试飞并发电,标志着高空风能向电能转化的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外,湖北武汉光谷未来产业研究院也在持续跟踪和发掘未来产业重点项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系列政策导向,为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号召,不断促进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技术策源作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北京怀柔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实验室里,研究员禹习谦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固态锂电池样品,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国内锂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多项进展,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锂键、锂氧气电池容量瓶颈、锂金属负极界面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原始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形成了“同频共振”,推动了锂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高能级研发平台的建立也催生了更多重磅研究成果。极弱磁大科学装置、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集群等项目的加快建设,为孕育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场化应用方面,场景创新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北京发布了30项智慧城市创新需求清单,浙江则提出面向机场、景区等场景探索智能网联汽车运营新模式。这些政策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的落地,引领了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同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产业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的赋能下焕新升级,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方向。鞍钢集团关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通过引入巡检机器人、清扫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原矿处理量、精矿产量、金属回收率的提高以及综合能耗的下降。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求新求变,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从“价格内卷”转型为“价值创造”,重点布局晶体硅、钙钛矿和三五族太阳能电池三大方向,实现了降本增效。此外,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的“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也呈现出超前布局的趋势,孕育着新的商业前景和市场机遇。

在提升科技创新组织效能方面,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渠道成为关键。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硬科技企业通过租用研发平台设备、获得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快了研发投产进程。同时,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以解开科技创新的束缚,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技术经纪人队伍的壮大、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创新积分制、数字化平台等政策的推出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