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动能转换的重要性,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湾区速评丨“新春第一会”透视:三个“转”字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舞蹈秀的惊艳亮相,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更预示着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尽管这份“未来”尚显稚嫩,却已悄然步入我们的日常。

乙巳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省“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举行,这已是该大会连续第三年召开。今年,大会主题聚焦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未来已来”的呼声振聋发聩。正如机械臂的关节决定了机器人的灵活度与复杂度,广东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突围之路上,也需把握好“转”这一关键节点。

首要之务,在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会议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与《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相继发布,为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路径。特别是《行动计划》中,不仅提出了科技创新强基、产业集群培优、数智技术赋能等八大行动,更明确指出将持续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年将推动1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这彰显了广东“喜新不厌旧,依新改造旧”的发展理念,既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崛起,也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共创美好未来。

其次,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不容忽视。广东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如建设不少于30家省级中试平台,打造实时在线的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发布厅”,以及继续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例,它们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一端连接着先进的数智机电技术,另一端则与丰富的应用场景紧密相连,成为柔性生产趋势下不可或缺的中枢设备。广东作为工业机器人大省,2024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占全国总量的44%。未来,广东将继续通过组建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平台等措施,推动整机及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与推广,进一步确立广东在未来产业中的新优势。

最后,应深刻认识到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当前,广东正处于爬坡过坎、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过渡期,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挑战。然而,只要保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历转型之痛、升级之难后,广东的发展之船必将破浪前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广东需要发扬大无畏的拓荒精神,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未来已来,吾辈更需砥砺前行,共创辉煌。

(总台记者 周羽 孙冰)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