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人保财险、渣打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新业务,临港再保险运营中心数量增加。上海正凭借先行先试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优化离岸金融服务,构建协同高效的金融监管创新模式,激发金融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

2025年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迎来了多项新突破:人保财险成功落地年内首单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渣打银行(中国)首发信用联结票据,临港新片区再保险运营中心数量增至19家。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创新步伐持续加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202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赋予了提升服务能级的重要使命。报告指出,将进一步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优化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及海外融资服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蛇年新春,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景建国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当前正值我国全力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时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其临港新片区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定位,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然而,先行先试的地方探索与“金融开放属于中央事权”的管理格局之间的矛盾仍需化解,以扫清金融改革、开放与创新的障碍,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国务院于2023年底发布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这一举措旨在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示范作用,打造国家级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注入新动力。

在金融领域,上海积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创新,率先试点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离岸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丰富金融产品种类、优化服务流程,上海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复杂多样的离岸投融资需求,营造了更为开放、高效和便捷的金融营商环境,巩固了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领先地位。

景建国强调,上海凭借其深厚的金融市场底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成熟的风险应对机制,成为承担先行先试任务的最佳选择。上海应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将自身打造成为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为构建协同高效的金融监管创新模式,上海应凭借政策和区位优势,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举行高层对话,深入分析金融先行先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争取获得最大、最及时的政策支持。同时,上海应激发金融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继续秉持“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开放。上海应提高离岸金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支持更多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新离岸金融产品与服务,拓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此外,上海还应开发基于区块链的跨境贸易金融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贸易数据的可信共享和交易流程的自动化,提高贸易融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强上海在跨境贸易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图片及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