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中山大学高松院士在分论坛上分享了学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2025年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盛大召开。当日下午,大会分论坛聚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分享了中山大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高松院士指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山大学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与年度科技合作企业达到1150家,实现了年均12%的增长率。学校充分发挥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综合优势,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在未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时代财经了解,自“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已培养超过6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DeepSeek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华为天才少年等杰出人才。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与企业在算力、芯片、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区块链技术等前沿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取得了诸多成功案例。

以算力产业为例,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算力需求急剧增长。在“十二五”期间,得益于科技部的支持,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大学与中山大学携手共建了广州超算中心。高松院士透露,目前广州超算中心已在大湾区设立了15个分中心,服务用户单位超过5500家,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高松院士也提出了深刻见解。他强调,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尽管DeepSeek已突破了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瓶颈,但要实现对复杂现实三维物理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操控,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仍需在大语言模型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为此,中山大学将致力于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为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提供自主赋能,服务于低空经济、医疗、工业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同时,学校还将围绕低空经济、深海与极地装备这两个未来智能装备的关键领域,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低空飞行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打造应用场景,并建设大型风墙、雷达感知平台、复杂环境测试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动深海资源开发智能装备的发展,为深海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高松院士表示,中山大学将进一步聚焦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重大科学装置和平台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他透露,学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学科+未来产业”的协同育人模式,旨在将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