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Figure AI宣布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专注于内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此举对人形机器人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预计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同时,OpenAI也在加速硬件研发,提交人形机器人商标申请,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北京时间2025年2月5日(周三)早间,专注于将通用人形机器人引入商业和住宅领域的机器人创新企业Figure AI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由于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Figure AI决定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全力投入内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尽管Figure AI的创始人兼CEO Brett Adcock在社交媒体X上对具体细节保持神秘,但他承诺将在未来30天内向公众展示“从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见过的新技术”。

图片来源:X

从2024年年初宣布携手合作,到如今的“分道扬镳”,Figure AI与OpenAI的短暂联姻仅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据相关报道,Brett Adcock认为OpenAI的核心业务并不聚焦于将AI技术嵌入到机器人等实体中的嵌入式人工智能领域,他坚信正确的道路是构建一个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专门为特定硬件提供动力。

此外,有分析人士猜测,OpenAI或许已经开始自主研发硬件产品。上周五(1月31日),OpenAI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一份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商标申请,此举进一步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在去年11月,OpenAI重建了其在2020年解散的机器人团队的消息也被曝光。

受上述消息影响,春节后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机器人执行器板块表现强劲。截至发稿,绿的谐波股价一度飙升超过16%,丰立智能股价也一度上涨超过15%。

合作短命,Figure AI与OpenAI“和平分手”

Figure AI与OpenAI的合作始于2024年2月底。当时,Figure AI成功完成了6.75亿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估值跃升至26亿美元。同时,该公司宣布与OpenAI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发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下一代AI模型。OpenAI将结合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与Figure AI在机器人软硬件方面的深厚积累,助力Figure AI的人形机器人提升语言处理和推理能力。

2024年3月,Figure AI发布了首个由OpenAI大模型加持的机器人Figure 01的演示视频。Figure 01能够与人类进行对话交流,理解人类意图,拥有记忆力,并能描述视觉体验、规划未来行动、反思记忆以及口头解释推理过程等,展现出接近人类的速度,标志着双方在机器人学习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年8月,Figure AI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2,被誉为“地球上最先进的AI硬件”,距离向工业用户销售量产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Figure 02不仅能够与人类进行语音对话,还搭载了OpenAI最先进的定制AI模型,通过语音-语音的方式进行推理。

与第一代产品相比,Figure 02在外观上进行了彻底的重构,采用了外骨骼结构,提高了机器人的可靠性,并使封装更加紧凑。此外,Figure 02还配备了6个RGB摄像头,拥有“超人”般的视觉能力。其第四代手部装置具有16个自由度(DoF)和强大的力量,可承载高达25公斤的重量,并能灵活执行各种类似人类的任务。

然而,就在2025年2月5日,Figure AI宣布由于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将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专注于内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这一决定距离双方宣布合作仅不到一年的时间。

Brett Adcock指出,双方合作的问题在于资源整合——OpenAI拥有广泛的业务范围和智能模型,但将AI技术嵌入到机器人等实体中的嵌入式人工智能并非其关注重点。他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模型,专门为特定的硬件提供动力。

Brett Adcock强调,“我们发现,要在现实世界中大规模解决嵌入式人工智能问题,就必须垂直整合机器人人工智能。我们不能外包人工智能,就像我们不能外包硬件一样。”

几天前,Brett Adcock透露,Figure AI已与第二个大客户签约,该客户是美国最大的企业之一。该项目计划在未来四年内交付10万台人形机器人,并已在新客户的用例上成功运行端到端神经网络。

图片来源:X

OpenAI加大研发布局,提交人形机器人商标申请

关于OpenAI与Figure AI分手的原因,除了Brett Adcock的解释外,还有一种猜测是OpenAI也在加速硬件产品的研发。

上周五(1月31日),OpenAI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一份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商标申请,其中提到了“用户可编程的人形机器人”和“具有通信和学习功能的人形机器人,用于协助和娱乐人类”。

虽然申请知识产权并不能保证未来产品的推出,但TechCrunch报道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先后曝出OpenAI的专利申请以及与Figure AI终止合作的消息,这让外界难以忽视。

此外,去年11月,OpenAI开始重建其曾在2020年解散的机器人团队,并聘请Meta前硬件负责人Caitlin Kalinowski负责机器人和消费级硬件项目。Kalinowski曾主导了Meta原型AR眼镜Orion的开发,她表示自己的研究重点将是“通过机器人和硬件合作,将AI引入物理世界”。

根据招聘清单和The Information的报道,OpenAI当时已在测试由定制传感器和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在现实环境中以类似人类的智能进行操作。

近年来,OpenAI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明显加大。除了与Figure AI的合作外,OpenAI还是挪威机器人初创公司1X Technologies的主要投资者,后者专注于研发适用于家庭场景的机器人。

对人形机器人的兴趣可能会让OpenAI与其曾经投资过的初创公司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如Figure AI和1X Technologies。而这正是OpenAI独特的商业模式:与重要客户和合作伙伴既竞争又合作。

2月4日(周二),Brett Adcock在X上发帖称,“人形机器人正处于‘iPhone时刻’,机器人将帮助制造出更多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在现实世界中为你做任何事情:洗衣服,给你煮咖啡。”

图片来源:X

展望未来,浙商证券指出,国际巨头如特斯拉、英伟达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预计2025年将进入有限生产阶段。同时,国内企业如华为、宇树科技等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形成了内外双驱的产业扩张态势。这表明人形机器人市场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在图像分类、视觉推理和英语理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到2030年,中美两国在制造业和家政业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将达到约203万台,市场空间约为3185亿元。这充分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市场需求。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修改/润色/优化:专业财经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