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行业迎来监管评级新办法
AI导读: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修订并印发了《金融租赁公司监管评级办法》,旨在优化监管评级体系,推动金融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办法包括五个评级维度,强调信息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实施分类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希北京报道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正式修订并印发了《金融租赁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金融租赁行业的监管评级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对于规模已达4万亿的金融租赁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据悉,新修订的《办法》共分为五章二十二条,涵盖了总则、评级要素及评级结果、组织实施、评级结果与运用以及附则等内容。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此次修订主要进行了几方面的调整:一是合理调整了评级要素,将“管理质量”评级要素与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内容整合至“公司治理”要素中;二是优化了监管评级级次,新增了“信息科技管理”要素,形成了“公司治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信息科技管理”五个评级维度,分值权重分别为20%、15%、30%、25%、10%,这一调整凸显了金融科技在现代金融监管中的重要性;三是完善了评级流程,设定了动态调整环节,以更好地适应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新《办法》将监管评级结果从优到劣分为1—5级和S级。其中,金融租赁公司若出现重大风险事件,将直接被划分为5级;而处于重组、被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公司,则可以列为S级,且不参加当年的监管评级。这一分类不仅有助于监管机构更精准地识别和管理风险,也为金融租赁公司的合规经营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此外,《办法》还强调了分类监管的重要性。监管机构将根据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和风险分级情况,对不同评级级别的公司在市场准入、监管措施以及监管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这意味着,表现良好的公司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便利,而风险较高的公司则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达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9%;租赁资产余额3.97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另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共有70家金融租赁公司。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金融租赁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修订《办法》旨在形成更加鲜明的监管导向,鼓励引导金融租赁公司更加重视公司治理、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强化资本管理,增强专业化经营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信息科技管理水平。同时,监管部门也将按照“高风险高强度监管、低风险低强度监管”的工作思路,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动态调整监管强度和资源配置,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以确保金融租赁行业的稳健发展。
总的来说,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为金融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金融租赁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在监管机构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金融租赁行业将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原文未提供具体图片链接或代码,故在此处省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