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东莞多家上市公司如拓斯达、祥鑫科技等纷纷披露在人形机器人业务上的进展或规划,关键技术加速突破,产业热度持续升温。业内建议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协同发展,以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东莞报道

近日,东莞地区的多家上市公司,包括拓斯达、祥鑫科技以及铭科精技等,纷纷披露了其在人形机器人业务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规划。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产业内利好消息的叠加,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上市企业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使得东莞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不断攀升。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领域的璀璨明珠,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初步成熟,大规模产业化的步伐正在加速,使得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科技竞争的新焦点和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

根据Omdia的最新报告,受生成式AI等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双足拟人形态的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预计至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将超过万台大关,达到10000台;而到了2030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至38000台,2024至2030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3%。

在此背景下,东莞地区的上市公司纷纷抓住机遇,切入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加速布局新市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了上游零部件、中游人形机器人本体以及下游终端应用等多个环节。

在零部件厂商方面,祥鑫科技与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携手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共同成立“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双方将致力于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涵盖灵巧手、轻量化机械手臂、功能/性能/可靠性测试、数字化仿真设计、机器视觉应用、设备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从而打通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路,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研发实力和产品储备。

拓斯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公司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能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臂支架、大腿支架、髋关节架等空间结构复杂的零部件加工。铭科精技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正在东莞市新建的项目中规划人形机器人部件的产能,以满足公司在东莞本地的投资并购及业务扩展需求。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公司将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力求在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然而,这些项目尚处于公司中远期的建设规划中,相关产能及业务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客户商务接洽仍处于前期阶段,暂无法对外公布。

在具身智能方面,拓斯达以运动控制为切入点进行布局,推出了“感-算-控”一体化的新一代X5机器人控制平台,并正在与行业内领先的头部大模型企业进行合作,这将有助于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目前,拓斯达的全资子公司东莞拓斯达技术有限公司计划与东莞市晨拓智米企业管理中心共同投资设立矩阵智控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以开展相关的研发工作。

广发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在产品与产能端均已做好充分准备,预计从2025年开始,部分人形机器人产品将开始量产销售,标志着产业化“破晓时刻”的到来。

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东莞应如何抢占先机?业内人士认为,东莞发展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其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以及高度活跃的民营经济。目前,东莞已经培育了一批如拓斯达、李群自动化等智能机器人行业的骨干企业。同时,电子信息、软件、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动能强劲,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支撑。

然而,东莞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关键技术尚不成熟、研发与制造成本高昂、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创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平台仍处于初创阶段以及产业生态尚不成熟等。

近年来,东莞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加快了布局步伐,在松山湖高新区、东部和临深片区等区域形成了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制造产业链,成为了国家第二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关键一环。

根据《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预测,到2025年,东莞地区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的营业收入将突破80亿元大关,带动相关产业的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工业机器人的年产量将超过2万套。同时,政府在技术指标、专利授权、应用场景、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了地方企业大力的支持。

业内专家建议,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上市公司而言,应密切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与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以形成产业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