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证券研报:中国经济现状剖析及政策展望
AI导读:
国联证券最新研报深度剖析疫情转段后中国经济现状,包括增速放缓、物价疲软等问题,并回顾历史与国际经验,展望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重点关注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及增量财政政策。
财中社2月5日电国联证券最新研报深度剖析中国经济现状。疫情转段后,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总体放缓、物价疲软的挑战。据数据显示,自2024年前三季度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总体下滑,GDP当季同比增速持续回落,PPI同比持续负增长,CPI同比保持低位。然而,进入四季度,随着政策组合效应的逐步显现,市场预期与信心显著增强,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领域出现积极转机,当季GDP同比增速有所反弹。
回顾历史与国际经验,为提振经济与应对低通胀,众多经济体采取了扩大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成效显著。例如,美国在大萧条期间实施的扩张性财税货币政策,21世纪初欧元区应对通缩的扩张性政策,以及日本泡沫破灭后的扩张性政策,均取得了积极效果。这些经验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参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增长,频繁进行结构性改革。美国、德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改革措施,针对当时的经济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经验对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未来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应对经济增速下滑和低通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宏观政策主要分为需求侧扩张政策和供给侧政策两大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多次实施扩大需求的政策;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国内循环中的供求结构不匹配问题,中国实施了供给侧改革。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独特性,其操作经验对未来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启示。
经济政策往往围绕问题和目标导向而制定。预计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当前的稳增长和中长期的高质量增长目标进行部署。短期内,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以确保GDP增速目标达成,并解决就业、促进增收等问题;中长期来看,将落实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确保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复杂严峻性,预计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将更加积极。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仍然较大。若以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超过45%为警戒线估算,中国国债的发行空间约为27万亿元。增量财政政策有望在提升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发力,同时增加农村老人养老金收入、补贴弱势群体基本医保缴费等。
(文章来源:财中社,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