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固收+”市场经历了规模大幅缩水但业绩翻身的变局。全年有83只“固收+”产品规模环比翻倍,最高增幅达805倍。公募行业普遍看好“固收+”的发展前景,成为今年最为明确的布局方向之一。

财联社2月5日讯(记者闫军)2024年,“固收+”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局。

首先,与指数产品全年新增1.64万亿的辉煌成绩相比,“固收+”阵营,包括一级、二级债基及偏债混合,却遭遇了规模的大幅缩水,全年减少了1769亿元。然而,在这整体缩水的背景下,市场上仍有不少表现亮眼的“固收+”产品。据统计,2024年全年共有83只“固收+”产品在四季度末实现了规模环比翻倍,其中更有13只产品的规模增长超过十倍。

其次,从业绩表现来看,“固收+”基金在经历了两年的下跌后,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翻身仗。全年超过90%的“固收+”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平均涨幅达到了4.98%,成功实现了从“固收-”到“+”的转变。拉长周期来看,自2015年以来,偏债混合基金仅有两年平均收益率为负,这进一步证明了“固收+”基金稳健的投资价值。

再者,随着业绩的改善,“固收+”基金再次进入了基金公司的战略布局视野。2025年,公募行业普遍看好“固收+”的发展前景。中小公司希望通过“固收+”实现多资产策略布局,而即使是ETF大厂也表示将在“固收+”领域发力。从整个公募业务布局来看,指数基金、REITs以及“固收+”已成为今年最为明确的三个发展方向。

具体来看,2024年全年,有83只“固收+”产品实现了规模环比同比翻倍,其中增幅最大的中金金利A达到了805倍,汇安稳裕A和华富恒利A也分别实现了106倍和100倍的增长。这些产品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资金的大进大出导致了规模的大幅变动。在偏债混合类型上,也有21只产品实现了规模单季度增幅翻倍,其中华泰紫金丰和A、永赢添添悦6个月持有A和财通资管新聚益6个月持有A的增幅居前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量资金的绝对值上,头部大厂依然稳居前列。招商安和A在去年四季度“固收+”增量最多,单季度增加65.1亿,规模已达到115.21亿元。此外,华夏稳享增利6个月滚动A、易方达增强回报A、南方稳瑞90天持有A以及永赢添添悦6个月持有A等四只产品单季度增加规模也超过了40亿。永赢基金在“固收+”领域表现突出,旗下20只产品规模增加超70亿元,助力公司在去年四季度非货排名上升4位至17名。

业内认为,今年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低利率环境以及权益市场面临海内外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固收+”可能会迎来大爆发。不少基金公司将多资产布局作为公司的重要方向,几乎所有基金公司均看好今年“固收+”产品的市场前景。永赢基金表示,混合资产投资是固收产品博取更大收益空间的策略,公司已形成股票、可转债、ETF等多种策略、多种风格的搭配,追求“收益 +”。中信保诚基金固定收益部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将加大在利率债指数类产品方面的布局,并在“固收+”产品上进行创新。

在经历了两年的业绩低谷后,能够在业绩与规模上取得成绩的公司已经调整了策略。更为精细化的运作和工具化属性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固收+”产品中,纯债部分的操作往往被忽视,而永赢基金等公司则采用股债对冲策略,通过债券久期的灵活调节为权益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和时间。同时,为更好赋能“固收+”,永赢自研了五大投研系统,形成全方位投研支持。货基大厂天弘基金也已向“固收+”转型,其机制特点包括按季度召开决策会、多位主基金经理集体投票决策等。

当前,“固收+”业务的布局方向是多维度模型、多策略产品。鹏扬基金等公司表示,今年将在“固收+”上布局不同策略的产品,以契合不同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