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会议强调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等共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和组织创新,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广州报道

2025年2月5日,广东省在农历新年后首个工作日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的焦点集中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此次大会标志着广东正加速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力求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回顾发展历程,广东从早期的“三来一补”产业转移模式起步,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珺提出的“专业镇”概念,生动描绘了该地区“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特色。据统计,2024年广东拥有124个全国千强镇,专业镇已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力军。然而,在创新驱动的新阶段,专业镇模式也面临挑战,如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限制了产业链向创新链的延伸。

面对挑战,广东将新型工业化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路径,致力于加快向制造业强省转变。王珺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指出,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产业化,底层逻辑已从机械化转变为人工智能。他强调,广东应加快算力算法等共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升级,还需要制度和组织上的创新。王珺认为,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市场资源配置的环境,包括优化营商环境、保护产权等,并推出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同时组织共性技术平台,以支持产业创新。

抢占新型工业化先机

南方财经:实现新型工业化对广东产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珺: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底层逻辑的转变。过去,工业化侧重于机械化、自动化或规模化、标准化,而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工业共性基础平台已转变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因此,“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通用基础设施。广东需在这些方面走在前列,以“人工智能+”引领各生产活动和领域,争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优势。

要抢占这些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高技能专用性人力资源与资本的结合。诸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资源禀赋,而是依赖于这两种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广东应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成功经验。

王珺还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东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形成合力,在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

在研发方面,大企业具有推动软件和产学研结合的巨大潜力。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拥有众多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在特定环节或零部件上做到了极致。广东应总结深圳经验,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新型工业化涉及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问题。新型工业化中的制造业发展需要大量懂得人工智能应用的专用性技能人才和工程师,以及一批适合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这些技术服务是长期的,对于复杂产品的维护和使用至关重要。

此外,王珺还强调了政府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他指出,政府服务应走向专业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应通过产业创新基金等方式进行先投入,以带动更多民间资本的流入。同时,政府还需研究组织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对创新可持续的支持。

在融资方式方面,王珺认为,在创新阶段,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较高,投资应以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为主。政府应鼓励和刺激更多的民间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和投硬科技,需要创造条件支持创造种子基金、私募基金、风投等。

专精特新企业引领创新

南方财经:2024年广东的研发强度为3.6%,比2014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你如何评价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王珺:研发强度反映了经济体的实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广东拥有众多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设有研发机构,形成了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一同成长创新的机制。这种研究强度反映了以产业链为平台的群体性可持续创新活动安排。然而,为了支撑研发的可持续发展,广东还需加大公共基础研发投入。

南方财经:广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瞄准哪些方向?

王珺:广东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些方向将有助于广东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