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总结了外资机构对2025年中国经济及A股市场的展望,强调尽管外部环境挑战重重,但中国步入政策和市场的调整期后,刺激政策有望为经济带来上行惊喜。A股市场整体投资潜力强劲,外资机构持谨慎乐观态度,并建议关注政策主线寻找投资机会。

全球经济正经历周期性调整,保护主义浪潮持续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依然严峻。展望2025年,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中寻找机遇?特别是在A股市场,哪些领域将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焦点?

近日,在澎湃新闻《首席连线》2025跨年市场展望节目中,多家外资机构人士分享了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及A股市场的投资策略。他们普遍认为,尽管外部环境挑战重重,但中国步入政策和市场的调整期后,刺激政策有望为2025年中国经济带来上行惊喜,推动经济增长超出预期。对A股市场,他们持谨慎乐观态度,并预计海外资金将回流中国市场,增加对中国核心资产的配置。

全球宏观环境有利于风险资产

受访外资人士认为,2025年全球宏观环境将有利于风险资产。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指出,随着各国央行实现通胀下降,经济有望实现避免衰退的“软着陆”,大幅放宽货币政策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重新加速,形成一个有利于风险资产的环境。富达基金投资主管聂毅翔则预测,美国经济将从软着陆转为通胀回升,并转向保护主义者,而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非典型的周期,受到人工智能崛起、地缘政治分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资产配置方面,Hooper倾向于偏好风险资产,同时关注部分资产的高估值。她看好周期股票、小盘股以及美国以外的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股票;在固收方面,她预计债券尤其是长期债券将提供极具吸引力的机会;大宗商品方面,基础金属因其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而受到青睐;货币方面,随着美联储继续降息,美元或将于年内开始走弱,利好日元和英镑等货币。

中国经济聚焦拉动内需

针对中国经济,聂毅翔认为,尽管地缘政治博弈带来挑战,但中国经济的政策取向和发展模式具有独立性,主要受国内政策与内生动能影响。他指出,中国正在探索稳健且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聚焦国内消费和高端制造业。2024年底释放的政策转向信号预示着政府将采取行动提振内需,涵盖稳定房地产行业、缓解地方政府债务、提振股市和消费者信心等方面。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强调,2025年中国经济的驱动因素将转为政策支持。他建议未来的增量政策应聚焦拉动内需,更多关注社会保障的持续兜底,如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等。此外,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可考虑进一步扩大补贴种类和规模。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金融分析师徐然认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大幅降息,央行可能会关注利率市场化的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结构性政策的支持。

Hooper表示,中国的政策行动体现了促进增长的决心,可能惠及整个亚洲地区。她预期中国政府将继续提供财政政策支持,并可能实施更多针对性的财政措施,2025年中国国内需求或将复苏。

A股市场整体投资潜力强劲

受访外资机构普遍表示,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A股市场的整体投资潜力依然强劲。安昀持谨慎乐观态度,他指出,A股市场已初步展现出股东回报的特征,净融资格局出现转向,良性循环初步形成。此外,中国市场的估值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吸引力,经济基本面有望延续温和复苏。

聂毅翔同样保持谨慎乐观,他认为政策制定者已展现出支持经济增长的决心,提振了投资者信心。随着经济企稳,公司盈利有望复苏,A股估值也处于较具吸引力的水平。

安昀认为,国际投资者期待看到中国市场的长期回报前景、短期应对通缩的决心以及重要的制度性改革。这将进一步增强市场对于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信心。

关注政策主线 寻找投资机会

回顾2024年,A股市场跌宕起伏。展望2025年,受访外资机构看好A股在科技、高端制造、消费和医疗保健等受政策扶持行业的投资机会。聂毅翔表示,科技创新和内需是两大关注方向,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AI等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神玉飞认为,2025年的政策主线可能围绕“大力提振消费”和“人工智能+”展开。如果后续政策跟进有力,不排除培育出新的产业周期,推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安昀同样强调要关注科技创新类的机会,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具体到人工智能产业链,公募基金冠军雷志勇建议关注云端的服务器、光模块等关键领域。此外,摩根士丹利认为,长期利好政策及周期触底将支持金融股在2025年跑赢大盘,优先投资高收益银行。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本文总结了外资机构对2025年中国经济及A股市场的展望,强调了全球宏观环境、中国经济政策、A股市场潜力及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