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重点:大力提振消费
AI导读: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指出提振消费是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方向。文章从增强消费底气、激发消费意愿、实现消费目标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岁末年初,无论是个人家庭的日常开销,还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账目,消费数据始终备受瞩目,直观反映出“花了多少钱”的实际情况。消费,这一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不仅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更是衡量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尺,以及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强劲动力。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加深,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压力增大,以及风险隐患增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预示着这将是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发力方向。
提振消费,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战略选择,更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任务。早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促进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核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进行了战略部署,彰显了国家对消费的高度重视。
作为大国经济,内需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从资本形成总额转向最终消费,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功突破47万亿元大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5.4%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82.5%。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社会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消费市场信心出现波动,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一些新型消费模式仍在艰难探索量质平衡的发展道路;部分产品和服务供需不匹配,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的情况并存,导致消费链条运转不畅。
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我们既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潜力。要推动消费这辆“马车”跑得更稳、更快,必须加大宏观调节力度,实现全方位的需求扩张。为此,我们需要从增强“能消费”的底气、激发“想消费”的意愿、实现“懂消费”的目标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增强消费者“能消费”的底气,让宏观政策惠及更多个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更多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心仪的商品。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解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提出,要通过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措施,增强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同时,各地在政策布局中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改善社会整体收入预期。
其次,要激发消费者“想消费”的意愿,通过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消费供给等措施,让消费者愿意花钱消费。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但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企业生产的现金流。随着社会预期的改善,高储蓄将逐步向消费、投资转化。政府和市场已认识到,在居民资产保值的财富效应拉动下,能够有效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增长。因此,要统筹好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消费场景,让新型消费持续活跃。
最后,要实现消费者“懂消费”的目标,与惠民生相结合,促进消费提质升级。2024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显示出消费升级的趋势。同时,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的举办,也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费需求将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我们要积极拓展服务消费等消费领域的增量来源,抓住关键领域和环节提升消费层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将继续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我们要精准有力地实施一系列提振消费、增强信心的政策措施,助力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里抽枝展叶、生机盎然。
(文章来源:半月谈)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