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受多重因素影响,4月以来金融体系资金面呈现新态势,非银体系流动性极度宽松。在资金面充裕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尺度把握面临挑战,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但宽松节奏和力度受多重因素制约。

受防范资金空转套利及银行加码压降存款端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4月以来,金融体系资金面呈现新态势。尽管银行间流动性指标如DR001、DR007保持稳定,但交易所回购利率GC001、GC007持续下滑,甚至同期限品种间出现利率倒挂,揭示了非银体系流动性的极度宽松。

流动性分层现象在当前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下变得不再显著,非银体系资金价格有时低于银行间体系。进入4月,受银行停止“手工补息”、停售部分大额存单等措施影响,存款利率优势减弱,资金加速流向理财、货币基金等非银体系,进一步宽松了非银体系资金面。

无论是前期受追捧的存款,还是当前热度回升的理财、货币基金,资金流动均体现了市场主体对稳定收益的追求。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受热捧,背后折射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大的现实。在资金面充裕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尺度把握面临挑战。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但宽松节奏和力度受多重因素制约,增加了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波动。

随着4月金融数据即将揭晓,市场预计新增信贷规模将同比小幅增长。然而,受存款“搬家”、货币扩张放缓等因素影响,广义货币(M_[2])增速在突破300万亿元后可能继续下滑。但M_[2]同比增速下滑不应被简单视为资金面趋紧,当前流动性已十分充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宽松政策定调,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激发市场有效融资需求,降准、降息将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配合。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