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深入解析了中国经济“5%左右”增速的深意,探讨其与经济长远目标、潜在增长率及民生改善的紧密联系,强调实干与合理增速的重要性。

开栏语

时代在发问,问题中蕴含着关注、期盼、共识的萌芽与实践的动力。在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向好的背景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宏观政策持续加码,微观主体密切关注。为回应读者关切,本报特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专栏,聚焦民生热点、发展难点、改革堵点,携手读者拓宽视野、探索路径,从单一视角转向多元视角,从短期目光转向长远规划,共同解答时代课题,解开发展难题,全面辩证地看待经济形势与发展大势,坚定信心、稳定预期、促进实干。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提问:“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这‘量的合理增长’有何深意?当前常提及的经济增速‘5%左右’,是否属于‘合理增长’?”

——人民网网友12****2

此问甚妙。回顾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揭晓了中国经济最新成绩单,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圆满达成“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不妨以此为契机,深入探讨“5%左右”背后的深意。

谈及合理增长,首要着眼长远目标。遵循“两步走”战略部署,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第一步”,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保持合理增速,稳扎稳打,方能确保长远目标顺利达成。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审视,“5%左右”的增长速度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衔接。换言之,唯有维持此合理增速,方能稳步迈向“第一步”目标。

至此,或许有人疑问:为何不谋求更快增速,以加速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诚然,众人皆盼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增速非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经济学视角下,国家可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受潜在增长率等多重因素影响。

正如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唯有在身心状态、环境条件俱佳时,方能创造佳绩。潜在增长率,即一定时期内,在资源最优配置与充分利用条件下,国家或地区所能达成的经济增长率。此乃理想状态的增长率,现实中,经济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不容忽视。“5%左右”的增长目标,既充分预估困难,又实事求是,是经过努力可实现的目标。

看似平淡无奇的“5%左右”,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这离不开5.0%的经济增长。未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仍需经济保持合理增长。

再如,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而财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础。缺乏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合理增加,民生改善将失去重要支撑,这也是设定“5%左右”增长目标的重要考量。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证明,经济增长非空谈,而需实干取得。再“合理”的增长速度,也需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如今,中国经济体量庞大、质量提升,发展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意味着,实现经济合理增长,需付出更多努力、应对更大挑战。

我们既要重视速度,又不唯速度,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