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政策演变史:从自由贸易到极端保护主义的波折历程
AI导读:
本文回顾了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到极端保护主义的演变历程,通过分析英国、法国、美国及德国的贸易政策历史事件,揭示了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
贸易政策,作为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与服务流向、结构及跨国投资的政府调控手段,其核心形式涵盖关税、配额及补贴等。自由贸易政策倡导取消贸易壁垒,促进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国内外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相反,贸易保护政策则倾向于利用法律与行政措施,限制外资商品与服务进口,同时激励本土产品出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部竞争冲击。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屡次掀起波澜,深入剖析这些历史事件,对我们理解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逻辑、规划国家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谷物法》的废止与法国贸易战的挫败
15世纪后,随着财富重心由土地转向货币,重商主义关税政策在英格兰盛行。为保护羊毛产业,英国曾严格限制东方白棉布进口,甚至立法规定特定群体必须穿着羊毛制品,违者将受法律制裁。尽管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极大提升了英国生产力,至1820年其工业生产占全球比重高达50%,自由贸易理论亦随之兴起,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但受重商主义传统及地主贵族对农产品价格保护需求的双重影响,英国依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并通过《谷物法》维持粮食进口高关税,即便在国内饥荒时期亦不例外。此外,《航海法》更是严格限制国际贸易中的船只使用。然而,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食品成本激增,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强烈批判。经过长期斗争,英国政府于1846年终止《谷物法》,取消多项限制性关税及航运规定,并开始与多国提供最惠国待遇,成为自由贸易的先驱,此举极大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与航运业的繁荣,奠定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相比之下,法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19世纪中叶逐渐倾向自由贸易,但拿破仑三世倒台后迅速回归贸易保护主义,关税税率一度攀升至25%,仅次于俄罗斯与美国。此举引发了与意大利、瑞士等邻国的关税大战,长达数年的贸易冲突导致双方出口贸易遭受重创。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思想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由财政大臣柯尔贝尔提出,并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实施。法国历史上曾因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经济困境,工厂原料短缺、物价飙升,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
美国关税政策的演变与高度保护主义
在美国历史上,关税政策在争取国家独立与主权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英国《印花税法》与《汤森德法案》的颁布引发了北美殖民地的强烈反抗,最终导致了独立战争的爆发。建国初期,为清偿国债、维持政府运作,美国于1789年颁布了第一部《关税法》,平均关税税率达到8.5%。此后,受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影响,美国开始利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土制造业,1816年《关税法》将平均关税税率提高至20%,并对国内工业实施补贴。这些政策为美国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强劲动力,使美国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坚持走关税保护主义道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多次提高关键工业品的关税税率,如钢铁、纺织品等,加剧了南北经济矛盾,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战后,美国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关税壁垒,高度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其商业与政治生活的主导特征之一。
然而,高关税政策虽有效保护了美国的幼稚工业,助其实现工业强国之梦,但也引发了国内诸多社会问题。1913年,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当选总统后,推出了《安德伍德税则》,将进口关税平均税率大幅降低至26.67%。
德国关税同盟与区域性贸易保护
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影响,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了在邻国执行保护主义时,报复性措施优于自由贸易的观点。19世纪中叶,德国各邦国经济分裂,关税壁垒众多,阻碍了经济发展。为此,德国于1834年建立了关税同盟,实现了内部市场的统一与商品自由流通,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增强了国际贸易谈判地位。关税同盟的经济一体化为德国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使其在对外贸易中更加团结,更有效地保护本国工业和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然而,19世纪晚期,因农产品保护的需要,德国开始转向贸易保护,而城市工人则倾向于自由贸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自由贸易对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明确反对关税保护。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与全球贸易战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已跃居世界第一。然而,1929年股市崩盘引发的经济衰退使保护主义情绪高涨。1930年,美国颁布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数千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并设置非关税障碍。此举直接引发了全球贸易战,欧洲多国对美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英国牵头建立“帝国特惠制”区域贸易集团。保护主义导致许多国家回归自给自足经济,美国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进出口总量减半,部分企业陷入困境。该法案被认为是导致二战前全球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美日贸易战与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美国竞争力相对削弱,国内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受限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关税税率的限制,美国开始实行以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美日贸易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事件,美国通过加征关税、反倾销等手段对日本多种产品发动贸易战,最终以日本签订“自愿限制出口”协议结束。1971年,面对美元危机和国际收支逆差,尼克松总统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包括冻结工资和物价、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义务及对进口商品征收附加税等措施。此后,美国的贸易政策呈现出更多管理贸易的特征,如单方面给予某些国家优惠关税、在贸易政策中夹杂政治立场等。
“萨缪尔森之忧”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保护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指出,随着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美国在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可能会丧失,从而对美国福利造成负面影响。这一观点被简化为“中美贸易有损美国利益”的“萨缪尔森之忧”,成为中美贸易战的理论依据之一。特朗普执政期间,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及多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实施极端保护主义政策。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呈现出逆全球化的趋势,同时将贸易战延伸至科技战,限制中国企业对美科技领域的投资及高科技产品出口。此举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认为美国破坏了多边贸易体制、阻挠世贸组织运行、扰乱全球产业链。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演变,极端复古的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全球化浪潮逆向而行,不仅不合时宜,还将付出昂贵代价,为世界带来深重危机。推进全球市场开放、实现可持续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是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国际税收研究中心教授,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