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至2029年基本建立数据基础设施。文章探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驱动力,分析建设进展与存在问题,并提出强化技术布局、提升通用性与成本优势、加强法律保障等施策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大权威部门近期联合发布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至2029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

在当今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数据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作为集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正为社会各界提供着全方位的数据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提出,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明确。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了多领域、多地域、多行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网络设施建设方面,我国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网络。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级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也日益完善,形成了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数据流通体系,为数据的共享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技术供给与设施应用领域,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有限,算力资源供给紧张,制约了数据基础设施效能的全面提升。同时,技术体系分散且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增加了数据流通与协同的难度。在设施应用与产业投资方面,数据基础设施在采集、汇聚、共享及开放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明显不足,设施应用场景单一,难以满足各行业数据处理的广泛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多方面施策。一方面,要强化基础前沿领域与关键核心技术战略布局,加速国家级与省市级数字创新平台的落地与建设,完善多层次、宽领域的数字创新体系。同时,鼓励支持多元主体携手合作,形成技术创新合力,持续聚焦算法及底层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国产芯片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实现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并行发展,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布局数据硬件基础设施前沿领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增长极。

此外,还应提升数据基础设施的通用性与成本优势,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数据处理需求,优化基础设施设计和功能。通过加快数据要素基础设施试验网试点步伐,探索不同场景下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并建立全国数据交易枢纽平台,突破单一地区场景限制,形成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引入政府补贴和激励措施,降低数据基础设施的全链路技术成本,建立合理市场机制,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

在加强法律保障和隐私安全保护方面,应加速构建数据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数据市场有序运行。建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的高效管理体制,为数据市场提供明确的机制指引和坚实法律保障。同时,积极培育数据要素产业生态,形成主体构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生态系统完整的数据产业格局。通过统筹部署数据安全技术设施,构建数据确权存证、身份认证等核心服务,加强重要数据和关键业务的安全防护建设,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数据监测制度与平台,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

总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数据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