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正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近年来,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依旧存在。本文探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政策扶持、企业研发能力提升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为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逐步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高地。近期,辽宁、山东等省份正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电气化的智慧农业转型。在政策的强力扶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智慧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智慧农业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惊人。据统计,近五年来,农业机器人需求量年均增长率高达38.6%;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百个无人农场项目分布于22个省份,总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大型无人农场更是多达10余个。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例如,江苏省在智慧养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肉鸡养殖基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养殖的数字化管理,大幅减少了一线生产员工。山东省则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精准灌溉与施肥,成本降低了近一半,小麦亩产显著提升。

政策扶持为智慧农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发展智慧农业,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2024年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智慧农业发展将取得重要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准体系、检测制度基本建立,国产化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政策在推动技术研发、设施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引导资源向智慧农业集聚。

然而,智慧农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和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此外,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在智慧农业中的收益还需进一步提升。为此,应多措并举,共同绘制智慧农业新图景。

在加强政策引导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突破传感器、芯片等技术瓶颈。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在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智慧农业企业运营成本,缓解融资难题。健全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让农户共享智慧农业发展红利。同时,强化智慧农业示范载体建设,打造国家级、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与应用。

在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方面,相关企业应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装备、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农业”“农业+电商”等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加强与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智慧农业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同时,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吸引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投身智慧农业建设。

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养方面,涉农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的核心功能,完善新农科课程体系设计,创办多功能田野科学实验室,培养胜任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型人才。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吸引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对村镇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返乡创业者等特定群体的培训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服务,加强对一般农业劳动者数字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的新农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