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中华文化瑰宝闪耀全球舞台
AI导读:
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文化财富。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契机,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2024年12月4日,中华民族的传统新年——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在全球舞台上闪耀,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且热闹的团圆节日,其申遗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春节,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节日,不仅是时光前行的刻度,四季更迭的标志,更是送冬迎春、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庄重仪式。从腊八的温馨启程,经小年的预热铺垫,到除夕的团圆热烈,直至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一系列习俗犹如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人对天人和谐、万物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友善尊重、温馨和睦的社会风气。
春节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庆典。近二十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一举措不仅涵盖了庞大的中国人口,还囊括了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以及热爱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春节的庆祝活动逐渐融入全球各地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节日盛宴,彰显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写春联、贴年画、法祖敬先等传统习俗,不仅表达了中国人对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更体现了尊老爱幼、不忘根本的传统美德。这些习俗和活动让人们在欢庆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春节引领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各类非遗项目在辞旧迎新的祥和氛围中进行了全面、生动且完整的展示。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家家户户清扫门户,美化环境,为新年到来做准备。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社区都成为非遗传承与展示的重要舞台,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快与温馨。
春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载体。人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参与者,与春节相关的仪式、实践、民间文学、民俗等传统知识,在家庭和社区内部代代相传。同时,春节文化也通过公共教育系统得以传承,学校、非遗馆、博物馆等机构会举办各种春节主题的活动和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春节依然闪耀着无可替代的光芒。它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空间。春节庆典弘扬了家庭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凝聚力与和谐,为人们提供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春节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舞台,通过祭祖敬先等传统习俗的践行,人们缅怀先祖、铭记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道德观念。
春节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如同薪火相传的火种,焕发着无限活力,促进着民族团结。它融合多元文化,追求社会和谐,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自信与担当。春节不仅对中华民族自身具有深远的意义,更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智慧与启示。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与各类文明互鉴的纽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思乡之情,还是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不同文明间的理解和尊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并参与到春节的庆祝活动中来,学习包饺子、贴春联,体验中国传统的年味。社区的春节庆祝活动为中外居民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春节的庆祝活动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和民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共享节日喜悦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并蓄。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凝聚力与文化自信,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者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研究馆员,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