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春运期间,自驾出行稳居主体地位,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90亿人次。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备受关注,多地发力提升充电设施。运力与需求匹配更加精准,春运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2025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激增,累计超过23亿人次。其中,自1月31日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连续五天单日跨区域人流量保持在3亿人次以上的高位。据预测,整个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总量将达到90亿人次。从出行结构来看,自驾出行已成为春运的主力军,运能与需求的匹配日益精准,春运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在持续提升。展望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或将推动“反向春运”和旅游过年等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自驾出行主导春运市场

根据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发布的数据,2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34611万人次。整个春节假期期间,预计总流动量将达到232890.88万人次。自1月31日单日跨区域流动量首次突破3亿人次后,至2月4日,已连续五天保持高位运行。

此外,具体数据显示,铁路客运量在春节假期内达到9612万人次,公路流动量高达220515万人次(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为201026万人次,公路营业性客运量为19489万人次),水路客运量为935.3万人次,民航客运量为1828.58万人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自驾出行在春运中的占比持续攀升,稳居主体地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同时,铁路、民航等公共交通的客运量也在稳步增长,高铁网络的拓展和航班资源的丰富使得铁路和民航仍然是长途出行的重要选择。

据悉,2025年春运自1月14日起至2月22日止,为期40天。据交通运输部公路院中路高科大数据行业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冬梅介绍,1月14日至2月2日的20天内,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48亿人次,同比增长7.2%。

预计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总量将达到90亿人次,其中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突破5.1亿人次和90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自驾出行预计将达到72亿人次,占比约八成,高速公路车流量单日峰值或将创历史新高。

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备受关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自驾出行中的充电需求日益增长。春运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保障情况备受瞩目。2025年春运期间,多地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力度,加强高速公路保通保畅工作。

北京将在28个服务区投入481个充电桩和637个充电车位,实现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备全覆盖。天津已建成5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广东首个“近零碳”新能源特色服务区址山服务区(北区)已正式运营,配备42个充电桩车位,其中6个480千瓦超充车位能在极短时间内为车辆补充电能。四川高速服务区则引入了充电机器人,实现“桩找人”的便捷充电方式。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建成充电桩3.31万个、充电停车位4.93万个,覆盖率从2023年底的85%提升至97%,基本实现全覆盖。

运力与需求匹配更加精准

面对春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不断上涨和创新高,如何更精准地匹配运力与需求成为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春运形势和工作安排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春节较早,将呈现学生、务工、探亲、旅游等四种客流叠加情况,集中度较高。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将加强客流需求研判,合理制定运输方案,充分挖掘运输潜能,做好运力统筹调配,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热点线路运力投放和组织调度。

以铁路为例,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有望突破5.1亿人次,日均1275万人次,同比2024年春运增长5.5%。国铁集团将充分用好新开通的沪苏湖、集大原等高铁线路和春运前全国集中投用的新造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等铁路新线新装备,加大重点地区和高峰时段运力投放。节前在北京、沪宁杭、广深等客流集中地区,每日安排开行长途旅客列车1724对,同比增加64对;客流高峰期安排开行夜间长途高铁列车329对,同比增加38对。节后在成渝、武汉、南昌、湖南等客流集中地区,每日安排长途旅客列车871对,同比增加46对;客流高峰期安排夜间长途高铁列车170对,同比增加31对。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朱文忠表示,还将完善突发客流应急响应机制,根据铁路12306客票预售和车票候补大数据动态研判客流走势,梯次安排运力投放,努力实现运能和需求的精准匹配。2月3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645.4万人次,创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2月4日,预计发送旅客169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2196列。

此外,公路、水路、民航等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公路部门加强客流动态研判,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水路部门强化关键通道组织调度;民航部门则通过优化航线网络和服务保障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各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运力对接,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无缝衔接,提升春运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反向春运”和旅游过年等新趋势有望延续并演变。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低空经济等新形态的发展将使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促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方式不断涌现。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