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淘宝村:电商热潮下的乡村转型
AI导读:
豫东首个淘宝村王营村近半村民投身电商行业,实现身份灵活转换。电商产业的兴起改变了村民生活,成为夏邑县新名片。面对产品同质化等挑战,王营村正积极探索转型新路径。
豫东首个“淘宝村”王营村以其独特的电商发展模式吸引了广泛关注。常住人口仅1000余人的小村庄,近半村民已投身电商行业,实现了从“锄头镰刀”到“鼠标键盘”的身份转换。农忙时他们是勤劳的农民,农闲时则化身为电商从业者,这种灵活的身份转换成为王营村的一大特色。
电商热潮如何在豫东这个小村庄里兴起?又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哪些显著变化?证券时报记者利用春节返乡之际,深入探访了“豫东淘宝第一村”,一睹其风采。
电商兴起,王营村转型
王营村位于河南省夏邑县西南角,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王。驱车半小时即可抵达这个充满生机的小村庄。在“豫东淘宝第一村”的门牌前,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正忙着置办年货,迎接新春的到来。
据村民介绍,王营村曾是大白菜种植基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商产业的兴起为村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王营村代理村支书王群喜便是这股电商浪潮的引领者之一。他返乡创业已逾十年,2015年响应政府号召投身电商产业,如今已成为村里的电商领军人物。
在王群喜的大枣加工车间,记者亲眼见证了电商产业的运作流程。大枣从新疆农户手中收购后,经过分级、清洗、加工和包装等一系列流程,最终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王群喜告诉记者,王营村电商产业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当时几名在郑州从事电商行业的村民返乡创业,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电商发展。
随着电商产业的不断壮大,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18年,王营村利用集体土地兴建了夏邑县第一个村级电商产业园。目前,该产业园已入驻22家电商企业,年网络零售额达2亿元,每天有3万余件快件发往全国各地。
电商成为夏邑新名片
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王营村的面貌,更成为夏邑县的一张新名片。王营村所在的何营乡被誉为“中国淘宝镇”,拥有大小电商生产企业1000余家,网上活跃实名注册店铺4500余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全乡入驻物流快递服务企业14家,全年出港件达到3300万单,占夏邑全县60%以上的份额。
夏邑县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早在2015年,夏邑县即成立了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电商龙头企业工作专班,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夏邑县电子商务中心。通过电商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推动电商与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电商产业的兴起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王群喜表示,60多岁的村民每天能拿到80多元的工钱,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在王营村,农闲时几乎看不到闲聊的村民,大家都在忙着挣钱,实现了从“闲人”到“忙人”的转变。
探索转型新路径
尽管电商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王营村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行业竞争激烈等挑战。王群喜坦言,现在行业竞争非常激烈,100万元的销售额利润率只有5个点。为了突破瓶颈,王营村正在积极探索转型新路径。
一方面,王营村计划通过打造品牌和区分赛道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加强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产品标准的制定等也是关键举措之一。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未能及时跟上新兴电商的步伐成为制约王营村电商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尽管如此,王群喜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表示将多与外界接触学习先进经验并计划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同时夏邑县印发的《农村电子商务“领跑县”工作实施方案》也为王营村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包括王营村在内的乡村电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图片来源:文中图片均由证券时报记者拍摄)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