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迎来政策春风,产业链加速完善但仍面临挑战
AI导读:
2025年初,国内脑机接口领域迎来政策利好,国家药监局和地方层面均发布相关政策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脑机接口产业链正加速完善,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然而,基础研究突破、商业化场景落地、支付端问题以及政策监管和伦理问题等仍是制约脑机接口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2025年初,国内脑机接口领域迎来政策春风,利好消息频传。
1月13日,国家药监局公示了《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推荐性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订计划,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将获得更加明确的标准指导。与此同时,地方层面也积极响应,北京市于1月9日发布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将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以及100家左右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上海市于1月10日发布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计划到2027年前,引育5家以上具有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以及10家以上的产业链骨干企业。
脑机接口技术,这一曾经颇具科幻色彩的概念,如今在政策推动下正逐步走向现实。近年来,从部委到地方,政策对脑机接口产业的支持不断加强,从推动技术标准化到拓展应用场景,政策层面呈现出明显变化。地方政策更具针对性,强调具体技术路径的落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落地期”提供了有力支撑。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连接大脑和计算机的桥梁,主要分为非侵入式、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种。近年来,随着“脑机接口”概念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和企业涌入这一领域。据科技部发布的《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脑机接口通过记录装置采集大脑神经活动,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解码,实现人类主观意愿与外部装置的交互。这一技术不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还承载着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重任。
在政策推动下,国内脑机接口产业链正加速完善。据国泰君安研报预测,中国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包括残疾人群康复等。此外,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养、工业安全、教育体育、智慧生活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疗领域,国内外脑机接口研究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特斯拉CEO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已经在人体上成功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并计划在未来扩大受试者数量。国内方面,博睿康医疗科技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脑机接口产品NEO也成功完成了临床试验植入手术,并计划在未来应用于更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此外,脑虎科技等国内企业也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实现实时运动解码和实时汉语解码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
然而,脑机接口技术的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基础研究突破仍然是核心瓶颈,脑机接口技术的精确度、稳定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提升。其次,如何将脑机接口技术转化为能够普及的、具有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此外,支付端问题、政策监管和伦理问题也是制约脑机接口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机接口技术仍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落地。这一领域的发展不仅将推动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新的力量。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