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春运返程高峰已至,预计出行总量将创历史新高。各地交通部门全力保障安全与畅通,应对雨雪天气。科技发展改变出行生态,新能源车主成春运新力量。春运反映中国社会深层变迁,包括传统过年习惯的延续与变化。

随着2025年春节假期的缓缓落幕,春运返程高峰如期而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交通运输部权威预计,本年度春运的出行总量及单日客流峰值有望刷新历史纪录,在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激增至90亿人次。这场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不仅见证了基础设施的稳步提升,更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心理与社会结构的悄然变革。

为妥善应对返程高峰,全国各地交通部门已从安全防范、硬件设施升级、服务供给优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并携手气象、公安交管等部门,共同织就一张保障安全与畅通的防护网。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寒流侵袭,雨雪天气频发,导致能见度降低、道路湿滑结冰,给各类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进一步加剧了春运保障的难度。为此,国铁南昌局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了30组打冰车;三门峡交警则迅速联动交通部门,通过撒盐除冰等措施,为受困车辆提供热水、食品等援助,助其脱困;济南机场方面,工作人员更是24小时不间断监控跑道状况,及时出动吹雪车、喷洒除冰液,确保机场始终处于适航状态。

科技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出行生态,重塑春运体验。软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有效弥补了影响通行效率的痛点。新能源车主已成为春运大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高速公路车流量中新能源车占比已高达五分之一。为缓解“充电焦虑”,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纷纷投建600千瓦至800千瓦的超充站,力求满足新能源车主的短时快充需求。部分高速服务区还配备了移动式充电桩,以其灵活高效的补电能力,为新能源车主的春运之旅保驾护航。此外,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出境行李无感通关项目的成功落地,更是将出境旅客行李检查流程由传统的“先海关、后值机、再安检”简化为“一次过检”,极大地节省了旅客的出行时间与精力成本。

依托交通部门强大的运输能力和遍地开花的文旅景观,如今的春运已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在家乡与异乡之间的往返,异乡到异乡的线路异军突起,成为春节流动的新趋势。这些新现象不仅体现了传统过年习惯的延续,更彰显了其在新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有人带着对家乡的眷恋与记忆踏上归途,守护着那份珍贵的传统。返乡大军中的他们,定闹钟抢票、在12306平台许愿候补成功、凌晨驱车启程,只为与家人、老友团聚,重温儿时记忆。离乡时,满载土特产的后备厢和行李箱,不仅是对父母情感的珍视与回应,更是对那份质朴情感纽带的维系。当城市白领习惯于电商生鲜消费时,留守老家的父母仍以最传统的方式传递着爱与关怀。

有人选择反向春运,走进都市、了解子女。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50%,这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背后,是2.97亿尚未完全城镇化的流动人群。随着新生代务工者在城市扎根,“回乡过年”的传统习俗正逐渐演变。据央视新闻及通信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春运期间反向春运人群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这既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受到部分企业高薪留人政策的影响。无论如何,这一春运新潮流正悄然拉近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还有人选择以旅游过年的方式“转场式”度假、沉浸式休息。8天的长假为人们的春节安排提供了更多可能,许多人选择先回家探亲、再出行旅游、最后返工返学。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购买多张机票的旅客数量同比增长了五成。错峰出游不仅避免了人流拥挤,还能在过年这个特殊时刻,感受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年味文化。

春运返程潮不仅是对交通系统的一次全面压力测试,更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真实窗口。假期结束、旅程到站,我们带着天南海北的美好记忆重返工作岗位,为流动的时代书写新的篇章。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