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文化:传统与创新的共鸣
AI导读:
醒狮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驱邪纳吉的寓意,经历了从宫廷雅乐到岭南符号的蜕变。本文介绍了佛山狮山镇颜峰社区的“佛鹤狮头扎作”传承人叶競循对醒狮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以及互联网时代为醒狮文化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作者:何明俊
狮子,这一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盛唐长安的灯火阑珊处,戴着木刻狮首的胡人舞队踏鼓而跃,白居易挥毫写下“假面胡人假狮子”的千古奇景,到醒狮成为承载驱邪纳吉寓意的瑞兽,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奔腾千年,醒狮文化经历了从宫廷雅乐到岭南符号的华丽蜕变。
在五代烽烟中南迁的移民潮中,宫廷雅乐逐渐褪去华裳,狮舞则裹挟着中原武风,深深扎根于岭南的市井街巷。至明代,南海匠人以竹篾为骨、藤纸为皮,将狮头从战场护具重塑为艺术图腾,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思。铁铸狮角暗藏械斗旧史,银箔点睛流转驱邪祈愿,狮身绒毛需择吉时粘贴,这些细节都彰显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醒狮逐渐摆脱了仪式的枷锁,成为了一种文化密码。狮舞者以南拳马步踏出“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舞步随鼓点起伏,狮眼灵动传神,让围观者沉醉其中,分不清是舞还是武。春节的岭南,醒狮更是从未缺席,每逢大年初一,街头巷尾必有醒狮临铺,为新年讨上一个好彩头。
从唐代宫廷《五方狮舞》的雍容华贵,到明清移民南下催生的“采青”绝技,醒狮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然而,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一传统文化又陷入了长久的沉寂。幸运的是,年轻一代的热情正在重新唤醒这门古老的艺术。
在佛山狮山镇颜峰社区的一间老工坊里,“佛鹤狮头扎作”传承人叶競循(人称“四牛叔”)正手握竹刀,将一片青竹削成薄如蝉翼的篾条。这是叶競循三代传承的“扎狮”绝活,也是“佛鹤狮头”诞生的起点。他用了3年时间,试验上百种竹篾弧度,最终将佛装的铁骨与鹤装的灵巧熔于一炉,改良后的佛鹤狮头既轻便又保留了传统南狮的特点。
这场轻量化迭代背后,是叶競循对工艺的近乎苛刻的坚守。狮头扎作需经历扎、朴、画、装四大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而轻量化设计也意外击中了市场痛点,“佛鹤狮头”畅销全球,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
然而,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人才断层是当前面临的一大危机。叶競循的子女虽然掌握了全套扎狮技巧,但暂时还无人愿意接手工作坊。此外,高手工成本也是制约醒狮文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尽管如此,叶競循仍然坚守着这份手艺,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热爱醒狮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醒狮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抖音《2024非遗数据报告》,过去一年,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分享量大幅增长,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叶競循的佛鹤狮头也远销海外,年轻客户定制需求日益增多。
醒狮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其千年积淀的底蕴,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叶競循的佛鹤狮头是传承手艺人对传统的敬畏与突破,而年轻人重新唤起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则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当鼓点与青春共振,醒狮已不再仅仅是非遗符号,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文化心跳。
当一红一黄的醒狮踩在梅花桩上腾空跃起,或在地上展现南派功夫的“硬桥硬马”时,佛山大街小巷的斑驳砖墙上,狮头金箔闪烁的须发在烟火气中悄然重生。这不仅是醒狮文化的重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彰显。
舞狮表演;图片来源:时代周报魏琼/摄
尚未完工的佛鹤狮头。图片来源:时代周报何明俊/摄
四牛叔的狮头工作坊。图片来源:时代周报何明俊/摄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