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唤醒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等措施,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要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并围绕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提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等一系列举措。为更好地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活力,我们需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努力。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关键在于唤醒乡村文化资源。我国乡村蕴藏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古迹、传统村落、自然风光、田园景观以及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协同发力、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乡村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同时,要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与内涵,统筹用好各部门文化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协同联动的合力。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同质化问题突出的现状,我们更应坚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立足乡村实际,重视特色资源禀赋,加强地方文化精神、文化情感、文化情怀的淬炼,推动文化资源价值转化,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对于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通过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提升了经济附加值,促进了传统工艺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则将美术、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创办了特色书店、博物馆、文创馆等。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则通过文旅融合,开发了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培育了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朝着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精准洞察市场需求,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文旅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满意度,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

随着乡村居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加快补齐短板,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我们应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的作用。同时,整合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古戏台等原有活动场所,采用新建、改建、租用、共用等方式方法,做好功能布局和提升工作,实现设施共建共享。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数字平台的普及率和适用性,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让村民能够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为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各类文化活动骨干,我们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借助职业学校、文化企业等文化培训基地,通过组织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文化服务能力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图片描述